居士佛教是实施和推进人间佛教的基本载体
发布时间:2024-11-08 03:05:27作者:僧伽吒经全文王开荣:苏州市佛教居士林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摄影:妙传)
编者按:2014年12月6日至8日,第四届世界居士佛教论坛在马来西亚砂劳越古晋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发表真知灼见,共论现代 居士佛教 现状和发展。苏州市佛教居士林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王开荣、侯锡英、韩亮共同发表了题为《对现代 居士佛教 发展道路的思考 苏州市佛教居士林在探索实践中的尝试》的主题演讲。阐述了佛教居士林是 居士佛教 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本文以苏州市佛教居士林为例,分析居士学佛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居士林在推进 人间佛教 方面的作用。以下为论文摘要:
自太虚大师推行教理、教制、教产的佛教革命,倡导发展 人间佛教 以来,中国的佛教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直到今天, 人间佛教 仍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发展趋势。 居士佛教 在推动近代佛教变革的思潮中崛起,也是实施和推进 人间佛教 的基本载体,而居士林是 居士佛教 的最重要组织形式。
居士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近代以来,在佛教复兴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各地居士佛教组织相继兴起。除了延续明清民间莲社结社形式的较为松散封闭的传统居士组织外,主要有两种新型形式:第一种类型是各种形式的佛学研究会;第二种类型是常以 居士林 、 净业社 等命名的大型综合性居士组织。自1918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上海佛教居士林以来,各地纷纷响应,许多大、中城市成立了居士林组织,为弘扬 人间佛教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代苏州的居士佛教和苏州佛教居士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初期。当时的苏州出现了少量的佛教徒组织,他们在寺庙中或其他地方集会,大多数以 莲社 为名。莲社组织四众弟子均可参加,并无出家与在家的界限,较早出现的有 楞伽学社 、 柏舟莲社 、 中华佛教宣讲会 等。
1925年苏州报恩寺方丈昭三法师邀请太虚大师来苏州讲解《仁王护国经》,苏州信众前往听经者数以千计。此次活动后,太虚大师征得昭三法师同意,在报恩寺筹备 中华佛教大学 ,于当年10月开学。1926年11月,上海佛化教育社在苏州成立办事处,王薇伯任处长,熊希龄、章炳麟、李根源等知名人士参与其事,并创办了苏州佛化第一小学。1928年苏州佛教流通处成立。
1930年2月,印光大师移驻苏州报国寺,闭关静修、倡导净土,苏州信众敬之若神,当年苏州成立了众多的莲社团体,规模较大的有觉社、净心、净行、净莲、净业、普仁、香光、清心、圆修、菩提、普觉、七襄等十二家,总人数达800余人。当时影响最大的是觉社,发起人汪鼎丞是谛闲大师的皈依弟子,其成员以知识分子为多。汪鼎丞著有《华严字母音义》等书。净心莲社是1931年由胡济川、周幼楣等十位居士各出银洋五百元,合计五千元,购下房产(今苏州市菉葭巷31号)所成立。1943年,苏州成立江苏佛教居士林,并创办佛教孤儿院,收养孤儿三十余人。1947年,王慎轩居士创办 慈风补校 ,招收失学初中学生,同时创刊《慈风》刊物,弘扬佛教文化。各莲社成立以来,宗教活动都正常开展。农历每月朔望定期聚会烧香、念佛、诵经。有些莲社逢佛菩萨圣诞日期还举办佛七道场,礼请各寺院长老、法师开示或讲经。
50年代初期,苏州剩有11家莲社,社员590人。1958年,莲社合并,在原净心莲社的社址成立了苏州市佛教居士林。1966年苏州市佛教居士林暂停活动,并于1983年恢复活动,至1987年6月建筑物翻建恢复。2008年底,苏州市民族宗教局和苏州市佛教协会委托觉智法师为苏州市佛教居士林的法人代表,苏州市佛教居士林的发展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佛教居士林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合法性,在管理上接受民族宗教事务局的管理与监督;而在日常宗教事务上接受佛教协会的指导和监督。
居士学佛普遍存在的问题
(1)佛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混杂:在信仰佛教的同时,也接受了中国固有的鬼神观念、祖先崇拜,把赶经忏、化锡箔、烧高香、求保佑等当成佛教,导致神佛不分。虽然也念佛,但心不够纯、信不够真、愿不够切。
(2)与僧伽对立,做二宝居士:以我见烦恼的角度来看待僧众的行为,自认为僧人持戒不严而否认现代僧伽。
或者以知识水平作为判断佛学水平的标准,自认为学历高,读经书多,从而对僧团另眼看待。或者受他人蛊惑而拜在家居士为师行供养,甚至走上邪教道路。(3)把皈依法师当成皈依三宝:把依赖当依止,以皈依名师为荣,进行攀比或者以为皈依法师越多、师父名气越响越好。甚至搞小团体,把世俗的功利心带进道场。
(4)乐听经而不重思维:喜欢听法师讲经说法,但对经文、论著的内容缺少思维和消化,以至于学佛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与法师的现场互动,总是停留在学佛的感受上,不能就义理展开分析、讨论。
(5)重行善而轻学经典:乐于参加放生、慈善救济等方面的活动,但对于经典的学习缺少动力。
(6)跑道场而不重实修:以赶场子参加各道场的法会或活动为修行,不重视个体实修。
(7)口念四重恩,心忘国土恩:做功课回向时每次都念诵上报四重恩,但放下功课,则对生活的国土、政府没有生起真实的感恩。
(8)法镜照人不照己:观察别人的是非很细致,对自己则放松要求、随顺烦恼。
(9)追求神通、曲解佛意:把神通作为衡量修行成就的标志而追求,夸大感受甚至妄说是非因果。在教理方面,错把恻隐之心、随众起舞当成慈悲,误将宽恕包容变成姑息纵容,甚至运用不当,使慈悲沦为罪恶的温床。将佛教放下贪、嗔、痴,理解成放下责任和义务,影响正常家庭生活和工作。
(10)整体佛学水平不高。当代僧人因为出家者学历的不断提高、佛学院的推广,整体佛学素养不断提高。反观居士,老年居士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文盲,青年居士文化水平高但缺少系统性的佛学学习机会,因而表现为总体佛学水平不高。
佛教居士林在推进和实现 人间佛教 理念方面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居士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在弘扬佛法、推进和实现 人间佛教 理念方面正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是广大居士听经闻法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培养居士正知正见。佛教居士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仍然是三宝具足,在经典学习和修持方面也离不开出家僧众的引领。可以通过定期邀请资深的法师来林讲经说法,指导广大居士学习经论和修持。通过法师讲经和居士自主研习,有利于培养广大居士的正知正见和更好地为服务社会大众。
(2)是团结在家居士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扩大居士护法队伍。佛教居士林的居士来源广泛,分布在社会的各阶层、各行业,以居士林为载体的居士佛教不但不会削弱僧伽佛教,相反能加强对三宝的护持。即:通过居士林道场,吸引和组织好在家居士队伍;通过法师来林讲经说法、指导修行,提升了居士的佛学素养和对三宝的信心。佛教居士林是发挥居士集体智慧、护持佛法的重要平台。
(3)通过有序的组织和管理,有助于团结在家居士和社会上对佛教有好感的社会人士,强化居士的归属感。寺院的发展离不开在家居士的护法,但居士在寺院活动与事务中主要起辅助的作用。居士林虽然在神圣性和规模方面不如寺院殊胜,但被称为 居士的家 。尤其是经过集体听经闻法、佛学研习、共同修持和各类活动后,培养了同类意识,增加了居士存在的身份认同,强化了居士的归属感。
(4)佛教居士林是广大居士集体共修的场所。一方面,可在佛、菩萨圣诞日以及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等日期组织居士共修;另一方面,针对念佛或禅修人群,组织和指导好集体念佛、禅修活动。
(5)传递管理信息,领会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家政策对宗教活动的支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佛教居士林,林内的宗教活动在如法(佛法)和合法(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受到国家法律政策的保护。它的存在和社会资源的发挥,也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民族与宗教事务管理局是协调宗教关系的政府部门,佛教居士林在管理上,接受民族宗教事务局的管理与监督;而在日常宗教事务上,接受佛教协会的指导和监督。
(6)有助于破除封建迷信,抵制邪教侵袭。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与固有文化和传统相融合过程。虽然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但民间式的佛教信仰以及将佛教世俗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佛教居士林可通过林内的平台和服务社会的 人间佛教 的具体实践,将佛法的正知正见传递给社会大众。破除教内外的封建迷信,增强社会大众抵制邪教侵袭的免疫能力。
(7)发挥社会慈善功能,传递 人间佛教 正能量。正如学诚法师所说 宗教开展的慈善活动,关键是要有慈悲心,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这是慈善活动的源头活水,也是根本归趣。通过慈善活动的宣导、慈善捐助的鼓励和慈善行为的实践,使得慈善之人越来越多,慈善之心越来越广,乃至人人深信慈善,那么侵夺、遗弃、冲突等等带来的困苦就会自然减少甚至消失,即使遇到意外灾难,也能很快得到各方救助,这便是和谐幸福的社会。
苏州市佛教居士林在探索实践中的尝试
(1)适应时代的要求。佛法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固有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并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代中国社会,佛教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要义不可改,但弘教的方式、方法,管理手段等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契合众生的根性。例如:大殿、教室、斋堂、会议室等道场的硬件建设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教育的方式应结合现代化的要求;建立起现代的图书馆;建立现代财务制度等等。
(2)传播佛法。法师讲经与居士自主学习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以闻、思、修来提高信众佛学修养。苏州地区是净土宗的重镇,针对苏州地区净土信众多、老年信众多的特点,延请佛学修养好的法师讲经,重点是学习《印光法师文钞》。针对青年居士佛学基础差的情况,围绕 三经一传 (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释迦牟尼佛传)组织了居士自主经典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开展系列经典的学习活动。
(3)保持僧人的精神领导地位。居士佛教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绝不是与僧伽佛教相对立,而是对僧伽佛教的护持和重要补充。法师的住持和引领是保证佛教的护持作用、保障居士林健康发展的较好方式。
(4)慈悲济世、利乐有情。通过慈善功德会、植德互助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功德活动。长期助学方面,二〇一〇年苏州市佛教居士林和苏州大学法学院结对,启动为期十年的 明德至善、庄严中华 百万助学慈善公益活动,为莘莘学子们传递互助、互爱、互存的浓浓人间温暖。临时赈灾祈福方面,如雅安地震赈灾募捐与祈福活动;玉川地震捐款募捐与祈福活动;为马航失联者祈福抄经活动;盂兰盆节心系昆山云南,居士赈灾祈福等等。义工活动方面,如为苏州市少年体育舞蹈比赛提供志愿者等。老年互助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走进社区慰问、茶歇活动、九九重阳参访念佛活动等等。
(5)学修结合、解行并重。针对老年居士年老体弱、记忆衰退的特点,简化修持方式,加强念佛法门的修持。一改以往每月初一与十五的例规活动、观音佛七、地藏佛七、弥陀佛七、梁皇宝忏、祝圣法会等多种宗教活动的形式。修改后的修持方式变为 一卷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 ,简洁明了,直指西方。针对青年人,除了念佛法门外,还开展禅修和禅修指导活动。
(6)以文化艺术形式体现人间佛教。 妙音颂佛德 大型文艺演出、 皓月当空 中秋晚会、每月一次的禅茶活动等等。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教在净化人心、利乐有情、和谐社会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知识分子、企业家、白领、大学生、企业员工成为在家居士中的一员。当前,居士林、禅学社、读书会、放生群、素食馆学佛群、咖吧学佛群、网络学佛群等等各种有实体、无实体的学佛组织形式并存、良莠不齐。佛教居士林因其政策的合法性、较强的组织性、功能的完善性,应成为培养和发展高素质居士队伍的重要场所,是最契合当代中国时机和推进 人间佛教 的组织。居士林模式的居士佛教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苏州市佛教居士林正努力把佛教的心灯以 人间佛教 的方式传向每一个有缘众生,为护持佛教和社会安宁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