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宽运法师:佛陀五百世为忍辱仙人

发布时间:2024-11-08 03:03:26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宽运法师:佛陀五百世为忍辱仙人

佛陀五百世为忍辱仙人

宽运法师

佛教之慈悲忍辱

世界倘无战争杀伐,百姓安居乐业,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日不关门,夜不闭户,而不担心会被盗贼打劫,不防范被骗,没有邪淫不正充斥社区,人人心存三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行五戒十善,才是值得向往及追求的「人性尊严」。

反之,社会大众尽皆追求自私,尔虞我诈,为利益而争夺不休,是为不慈不忍,是为恶人。

佛告诫弟子修行持戒、忍辱外,更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尊重性灵、爱护生命,而忍辱乃慈悲之本。何谓慈悲?慈是予乐,悲是拔苦,给人欢乐是予乐,济拔人之困难苦恼是为拔苦。简言之,修忍辱得慈悲;得慈悲才能成佛道。当人盛怒,情绪无法自制时,怒骂于我,此时,我若与他理论争执,势成火上加油,增长愤怒。是故理当思惟,彼愚昧无知,应施怜悯于他,是故由他毁骂;更应念彼发怒是苦,倘我再以威力相迫,令彼苦上加苦,不名慈悲。或问:「世间小人,贡高我慢,无理取闹,为何要忍?」的确,此类小人确实颇多,昔日韩信受胯下之辱便是例证。惟是与他计较而不忍,变成与他同类,便为贤圣善人之所轻蔑;宁忍辱为小人所慢,不欲不忍而为圣贤所轻。况古人云:「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又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智度论》亦云:「忍辱之人,虽不行布施禅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后得佛道。何以故?心柔软故。」

学佛之人,既发心成佛,应学菩萨行,救护一切众生,要当大医王,治一切众生之心病。瞋恚乃众生之重病,此时,行忍辱柔和以对治,便是上妙良方。

其次, 菩萨养育一切众生如己子女,蒙童幼子未懂事前,胡闹任性,对父母及师长不知敬畏,为父母者,定怜悯他年少无知,耐心教导,不会以瞋恚相对。学佛之人,是中纵有骨血皮肉之躯体,可譬如为木人,为机关动作,有去有来而已,明乎此理,不应有瞋,若仍有瞋,是则愚痴,自受罪苦。明乎此理,不必事事计较,威力相对,争取所谓「人性尊严」,损己善根。

常不轻菩萨

佛教著名经典《妙法莲华经》中,有常不轻菩萨,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皆悉礼拜赞叹说:「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这位常不轻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者,恶口骂詈:「汝无智比丘,不须汝为我授记。」说毕便以杖木瓦石掷向菩萨;菩萨不瞋不恚,边走边说:「我不敢轻汝,因汝是未来佛。」

这位常不轻菩萨便是释迦佛之前身,若以现代眼光看,此菩萨太无「人性尊严」矣!殊不知此菩萨正在修行无瞋、无相法,来生即当成佛。

佛陀五百世为忍辱仙人

又如《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中所说之忍辱仙人,乃往昔波罗奈国羼提波梨仙人。仙人在林中修行禅定时,歌利王带同宫中妃缤及彩女入林中游玩,王疲极歇息小睡;彩女们则到花丛间嬉戏,见一仙人独坐一处,容貌和善,威仪端正,宫女们心生敬仰,上前向仙人礼拜;仙人即为彼说慈忍功德,仙人音言美妙,听者无厌,彩女们久而不去。王醒后不见宫女,拔剑四处寻找,至仙人处,见宫女围绕,听法入神,即起无明憍妒之心,愤然怒目以剑指仙人说:「你是谁?在修何法?」仙人答:「我是忍辱仙人,在此修忍行慈。」王不屑说:「你说修忍行慈,我今试汝,当以利剑截汝耳鼻,斩其手足,若不瞋者.知汝修忍。」仙人答言:「任意。」王即拔剑截仙人之耳鼻,斩其手足。再问:「汝心动否?」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动也。」仙人虽手足被斩,耳鼻被割,仍口称忍辱,心无瞋恨。王仍不罢休说:「汝现无法反抗,虽说心不动,谁当信汝?」是时仙人即说誓言:「若我实修慈忍,血当为乳。」实时血变白乳,霎时雷电霹雳,歌利王大惊,与彩女慌忙回宫。此忍辱仙人,即是释迦佛前身;世尊五百世修行忍辱,是羼提波罗蜜满相。

俗世凡人可能以此为无稽之谈,但仙人修慈忍力,了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非但无苦,且能令身体恢复正常。一念起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境忘心自灭,心灭无境心,是为离相。

四相皆空,是不取于相,即不受外境诱惑。凡夫身体若被割截不能忍受,更不能回复正常,因凡人心为五欲六尘所闭塞,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面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时,即生起六识;六识起则贪、瞋、痴、慢、痴心动。倘修行至外不受境诱惑,内不起念动心,便是真功夫,纵然手足耳鼻被割,都能如如不动,心无一念。此非天方夜谭,近代虚云老和尚之遭遇,可证一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