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容通法师:悭者,耽着法财不能惠舍

发布时间:2024-11-22 03:04:30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容通法师:悭者,耽着法财不能惠舍

随烦恼二十:言悭者,耽着法财,不能惠舍,秘悋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亦贪分也。

其中耽着法财就是舍不得把法和财富施舍给别人;不能慧舍就是不能恩慧地施舍给别人;秘悋为性就是贪著自己的钱财,舍不得让别人知道,怕人家知道了说自己是守财奴、小气又吝啬,什么东西都是自己存着好,而且是越多越好;能障不悭就是障碍不悭贪;鄙蓄为业就是卑鄙的收藏,而且收藏是为了自用。

其实,注意积蓄这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或者在什么紧急的时候,你把这些东西拿给大家用多好啊。我们有些老人家差不多上了六十几岁、七十几岁都是这样的,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会有这样的生活习惯,别说舍不得给别人,自己都舍不得用,说卑鄙的收藏肯定是有一点过了,注意简朴是好的事情,该用的也要用,要看用到什么地方,这个悭破不了,对应的贪也就破不了。比如你存在存折上的钱,数字从50万、60万100万,越存越多,很高兴,其实还不如布施出去广积福田和善缘,这才是最好的存款。

法财,一个是法,一个是财,财是物质方面的,法是佛法和世间法方面的。大家一定要知道要如法地求法,如法地求财。打个比方,有些人刚刚入寺院不懂得这些,觉得师父们都是很慈悲的,有求必应。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怎么恭敬师父,那么师父也就不太理他。一看这个人都不懂得恭敬三宝,弄不好还要训斥一下:像什么样子,想要就要的,起码你要怀着恭敬的心啊,不然这些东西对你来说不是好事。

这里举了个例子:那天来了两个人,不通过客堂就直接进来求法,不让他们进来他们又生气地说法师吝啬。这就是他们不懂规矩,太自我无知,对法的不尊重。求法代表自己的恭敬心,没有恭敬心传一百次法也是没用的,你承受不住,也不能到你的心里去,只是表面上一个法的名称而已。

就像我们现在听课,你不是认真地用恭敬心来听,听完之后又不好好地学习,这个法一闪就过去了。你能记住多少?在你心里能有多少印象?对你心的改变又能产生多大的变化?大家问问自己。

不要一说就是:我都学佛多少年了,怎么还是没有进步?碰到事情还是这样子的。

那这里面就有问题了,因为你恭敬心不够,对法的希求心不够,没真正把求法当成重要的事情来做、来学。另外,求法也不是看你给的钱多少,如果是这样,首富想求什么法就可以得到什么法了。法不可随意传的,如果你传的法用到外道的地方去了,那就是害佛教,钱再多也不能传,这些时候就并不是悭法。法要传给恰当的人,不是这个根机的人是不能传的,有了合适的人你又舍不得传那才是悭法。

还有居士问我:像马路上有一大堆的乞丐,寺院门口也有的,可能其中是有组织的丐帮,这些要不要舍呢?有些法师说:要舍,这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当然你的善心是修了,从某方面来说也值得提倡。但是这些事情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意思是持保留的有限的态度,适当地给一部分,不然有些事情也是不好的。

另外,我再举一个小路尊者的例子:小路尊者的记忆力特别差,教他一个偈字背了前面忘记后面,这为什么呢?这就是以前悭法,他以前学佛的时候舍不得把法给别人,别人想求法他不教给别人,那到时候就得这种果报。你要舍不得钱给别人,以后你就受贫穷的果报;你要舍不得法给别人,以后你学佛就特别的艰难。

所以,因果都是对应的循环,我们现在都要舍,舍就是得。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无私奉献的人,奉献以后不再计较任何得失,真是能做到这一种才是了不起。当然,这个小路尊者最后因为行持和意持的能力强也得到了阿罗汉道,虽然他多生多劫是悭法的这么一个情况,但是因缘成熟遇到佛陀,出家后最终还能得度。

另外出家人的铃杵,如果是修学佛法用的只有一副的可以不给,这个并不是舍不得,这个是修法要用的,比如说三衣,你只有一套的情况下,可以不给。祈求的人也要了解人家的情况,然后再求。很多人是这样的,只顾自己的需求,他不看客观的条件和别人的感受,不看别人是否有这个能力来给你提供这种服务。

所以,我们对于这些东西心里要释然和安心,有就有了没有就没有,当别人有而你恰好因为因缘的关系没有的时候,就要想大家都有了,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挺好的。你把没有的机会留给了自己,虽然不是主动的,但是你被动的也要欢喜地接受,那也是修行的功德。

亦贪分也,悭是属于贪的一分,贪的里面对于法财舍不得布施就叫悭。它本身没有体,是从根本烦恼贪一分生出来的,以贪为主体。贪是贪得无厌,再多的都想要,越多越好,悭是拥有又舍不得给别人,特别吝啬和小气。大家受了菩萨戒之后就知道布施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菩萨戒里去做:日食三两金,迎来送去。但是,你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锻炼自己,破除悭贪之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