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灵岩绝画
发布时间:2024-11-10 03:02:43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山西南有永乐宫,北有岩山寺,堪称寺院壁画的双壁,都是我国古代寺观壁画遗产的瑰宝。”这是我国著名壁画研究专家潘 兹教授对繁峙岩山寺壁画的高度赞誉。更有专家认为,岩山寺精美的金代壁画甚至堪称 “亚洲第一壁画”。而亲身经历岩山寺近40年来发现、临摹、维修、保护等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忻州市文物局田雷说:“岩山寺壁画是画在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岩山寺又称灵岩寺,位于忻州市繁峙县城东南45公里处的天岩村。3月18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一睹“千年古寺绝妙壁画”的真容。
天赐灵岩显神韵 3月18日14时,记者在繁峙县文管所所长张所廷带领下,赶往岩山寺。老张一路走一路嘱咐:“寺内的壁画只能看一下,绝对不能拍照啊。”从老张的“唠叨”中,记者了解到,为保护岩山寺的绝世壁画,省文物局局长王建武一上任,就对这里下达了禁止拍照的“保护令”。 行车约40分钟后,来到一处写有“天赐灵岩”的牌楼前,从这里向南再行约5公里就可到达岩山寺。新修的水泥路“之”字形伸向了山谷中,如同一条“天路”,更增添了岩山寺的神秘。 三月的天岩村寒风依旧料峭,新修的台河桥巍然屹立,桥下冰带蜿蜒。岩山寺就坐落在河西,苍松掩映,红墙环绕。庙门前有一棵约需五人才能合抱的干枯古树,彰显着岁月沧桑。通往山门的小路南侧是一段土石护堤,山门前有一棵大松树如张开的臂膀迎接着来客,又似张开的伞盖庇荫着庙宇。山门拱券式门洞上是一个古色古香的钟楼,单檐歇山顶的亭式建筑内悬着一口高大的古钟,檐角高挑,通体灵动,尽显清灵飘逸。 走进寺院中心,更见一派沧桑。岩山寺坐北朝南,寺内正北大殿已毁,该位置现砌有一段米数高的砖围栏,栏内枯草遍地,很是落寞。砖围栏四周是残存的部分石幢、石碑等。砖围栏的面积很大,其残存根基的轮廓似乎更大,不难想象这座消失的大雄宝殿曾经很是宏大辉煌。寺院内东西现各有一个配殿,殿内已无任何塑像,南殿(即文殊殿)则为庙内现存最高大的殿堂,此外西面还有一处小配房,东面则修了一处生活区。院内三棵松树依旧高大挺拔,枝干似苍龙蜿蜒于空中,给这座古老的寺庙平添了一番神韵。从北向南看去,寺内青松掩映、古殿巍峨宏大、远山连绵合抱,一种残存的美、静谧的美、自然的美、天赐的美浑然一体,令人赞叹。 张所廷介绍,“岩山寺又称灵岩寺,据寺内遗存石器铭文证实原名灵岩院,金正隆元年(1158年)重建,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绘就佛传故事壁画。全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历经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除南殿也就是菩萨殿是金元遗构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国年间的建筑。1982年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风雨交侵,壁画脱落,濒临险境。为此,各级各部门多次修葺,管理部门24小时看管,才使其保存至今”。 千年壁画堪称一绝 79岁的范柱旺老人土生土长,是看护岩山寺的工作人员。几经嘱咐,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南殿殿门上的两把铁锁。推开殿门,殿堂内金代彩塑佛像水月观音、天王和文殊坐骑等,带着一种森严的气息触目而来。彩塑颜色鲜艳、塑像神采俨然,令记者有一种穿越的恍惚。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塑像或多或少,残损不全。借着昏暗的光线记者看到,南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橼,单檐歇山顶,周边墙壁上则是佛像满布、色彩逼真的精美壁画。 站在壁画前,张所廷来了精神,他如数家珍:“南殿内雕塑是金代彩塑上品,极具文物和艺术价值,壁画更堪称一绝。岩山寺现存壁画始画于金正隆元年,完工于金大定七年,由北宋御前承应画匠,也就是宫廷画匠王逵费时十年绘就。壁画内容丰富,包罗佛教故事、宫廷生活、市井风情等,技法精湛高超,设色浑厚,透视精确,人物各具形态,声情并茂,不仅是我国现存宋、金壁画中的扛鼎之作,更是研究宋金时代历史、社会、宗教、美术的重要实证资料。” 大殿内的壁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残缺,南北两面的壁画已几乎荡然无存,这让记者感受到了亟待保护的迫切。遗憾中,记者只能通过张所廷的现场介绍领略壁画风采。 东壁画面高3.45米,长约11.11米。从画面上看,内容可大致分佛、菩萨讲法的场面和本生经变故事。其中,鬼子母故事中情节,富有极强的浪漫传奇色彩;群婴图中皮影戏的场景,是关于皮影戏最早的图像记载;水推磨坊图中生动描绘了宋时人们利用水力劳作的真实场景。西壁现存的壁画,画面高3米有余,宽11米,周围剥落毁坏得较严重,尤其是西壁的南边部分,已经模糊不清,但即使这样依然掩盖不了壁画的光彩,壁画的内容描绘的是宋金时期流传的释迦牟尼佛传故事。画中整体背景为王城宫廷,故事看起来就是从释迦牟尼成佛前为悉达多太子时生活的这座宫殿开始的,画家穿越时间和空间,巧妙地把释迦牟尼从前世的授记到今生的投胎、斗法直到成佛的前世今生,天上世间的全过程和谐地安排在同一个画面中,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北壁画面现已不存,原画面记述的故事是五百商人航行中被风吹到罗刹国后被观世音菩萨营救,免遭厄运。南壁的画面也已不存,原有壁画为释迦牟尼为弟子说法及供养人生活情景。岩山寺金代壁画局部 历经磨难幸得留存 相传在金代,有一位得道高僧在岩山寺院内为千人讲经,听者无不肃然,就连山上的石头也不断颔首,人们取岩山有灵之意,曾名灵岩寺。这个传说无从考证,但范柱旺老人却认为灵岩寺特别有灵:“我打小就生活在这里,经常来庙上玩耍。那时候,老辈人就说了,庙对面的岩山山峰形态各异像人又像猴山,后来有人一数正好是七个山峰,就称之为七宝山。” “其实岩山寺的劫难才多呢。”谈及岩山寺的遭遇,范柱旺老人泪眼婆娑,“明清以前这里曾是北方僧俗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路,历代香火不断,但也受到战火的波及,以至于常年沉寂在大山荒野中,僧俗不至,香火不兴”。“还有更气人的,刚解放后,县粮库一位姓范的负责人要在这附近建粮站,没有木材就来拆庙,把偌大一个正殿全拆了,拆了之后殿里的塑像全扔进了河槽,后来还要拆南殿,当时村里人出面制止,南殿才幸免于难。”另一名看护寺院的工作人员范金明说,“不仅如此,‘文革’期间‘破四旧’,岩山寺也遭难了,有人冲进仅存的南殿里搬塑像,还砸烂殿里的悬塑,还好塑像没遭到全部破坏。” “不幸中的万幸,到了备战备荒年代,这里让军队接管了,不准任何人进入,所有的殿堂里堆积战备粮草,特别是南殿内堆满了粮草,墙上的壁画才得以在草堆中幸存,可惜由于多年风雨侵蚀,失于修补,使得大殿漏雨壁画受损严重,后来壁画被专家发现后,岩山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各部门出资出力加强了对其的修复和保护,它才重新焕发出光彩。”张所廷说。 但是岩山寺的劫难却并未就此停息。据张所廷介绍,2003年的一个凌晨1点多,寺院里进来大约9个不法分子,他们先将看护寺院的两名工作人员绑在床上,又拿刀将寺院里的狗残忍杀死,之后从南殿内搬走了两个2.5米高的塑像和一个1.8米高的塑像。经过这次失盗事件后,寺院加强了安保措施,安装了防盗监控,有工作人员24小时守护着寺院。 张所廷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寺庙亟待修建,还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为了保证寺院文物的安全,只能将寺院封闭。目前,岩山寺壁画褪色严重,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设法进行保护。还有岩山寺的相关环境也急需治理,再不要让这个世间瑰宝遭遇不幸了。” 墙上的《清明上河图》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时,见到了忻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资料组组长田雷,他透露了岩山寺更多的秘密。“岩山寺壁画不仅表现了内容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同时也展示出了一幅宋金时期生动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壁画泼墨有度、意境内现、朴实素雅、写神抒情,人物形象传神,衣饰流畅、神情自然。而线条的勾勒,起止转折,轻重缓慢,浓淡顿挫,十分精炼清晰,画韵与宋代传世的卷轴画极为相似。这幅画如果不是画在壁画上,而是画在卷轴上,足可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换言之,岩山寺壁画是画在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田雷介绍:“1973年,日本文化部门提出五台山有一座寺庙内的壁画非常好,希望中国文化部门临摹,但叫不来寺庙的名字。最后几经周折,相关部门在天岩村找到了岩山寺,搬开南殿里的饲草,发现了壁画。1974年,省里组织专家对壁画进行临摹。当时,我在县电影公司担任放映员,曾受命为临摹壁画的文物工作者和美术作者们放映电影。因为我喜爱美术,潘 兹老先生听说后,曾带我前前后后参观了全部壁画和临摹现场,还给我介绍了临摹的有关程序和方法。潘挈兹先生当时根据壁画题词,确定其始建于金代正隆三年(1158年)。” 田雷还说:“不仅如此,岩山寺壁画还有一个更重大的秘密所在。那就是1999年,岩山寺维修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开工,采用先进技术对壁画进行揭取修复。施工人员先对主墙土坯进行了剥离拆取,意外发现不少旧土坯上粘连着旧墙面,旧墙上面竟然还有更加古老的壁画。这些壁画的总面积不到两平方米,虽拼不成完整图形,但从粗犷的线条、简单的构图,可以推断应是民间艺人所绘。它的艺术虽然无法和现在的壁画相比,但这些旧壁画的发现却可以告诉我们,岩山寺的始创年代绝不仅仅是金正隆三年(1158年),而应该是比这一年最少会推前一个维修期。后来,我查找了寺内以前发现的其他文物,发现其中最早的一件记载为北宋元丰二年的石器遗构,可以推算岩山寺的始创年代不会晚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这样,岩山寺的年龄最少推前了79年。在2011年的维修碑记中,我第一次明确地推断并提出岩山寺的始创年代不晚于北宋元丰二年,此后许多专家都认可了这一结论”。
天赐灵岩显神韵 3月18日14时,记者在繁峙县文管所所长张所廷带领下,赶往岩山寺。老张一路走一路嘱咐:“寺内的壁画只能看一下,绝对不能拍照啊。”从老张的“唠叨”中,记者了解到,为保护岩山寺的绝世壁画,省文物局局长王建武一上任,就对这里下达了禁止拍照的“保护令”。 行车约40分钟后,来到一处写有“天赐灵岩”的牌楼前,从这里向南再行约5公里就可到达岩山寺。新修的水泥路“之”字形伸向了山谷中,如同一条“天路”,更增添了岩山寺的神秘。 三月的天岩村寒风依旧料峭,新修的台河桥巍然屹立,桥下冰带蜿蜒。岩山寺就坐落在河西,苍松掩映,红墙环绕。庙门前有一棵约需五人才能合抱的干枯古树,彰显着岁月沧桑。通往山门的小路南侧是一段土石护堤,山门前有一棵大松树如张开的臂膀迎接着来客,又似张开的伞盖庇荫着庙宇。山门拱券式门洞上是一个古色古香的钟楼,单檐歇山顶的亭式建筑内悬着一口高大的古钟,檐角高挑,通体灵动,尽显清灵飘逸。 走进寺院中心,更见一派沧桑。岩山寺坐北朝南,寺内正北大殿已毁,该位置现砌有一段米数高的砖围栏,栏内枯草遍地,很是落寞。砖围栏四周是残存的部分石幢、石碑等。砖围栏的面积很大,其残存根基的轮廓似乎更大,不难想象这座消失的大雄宝殿曾经很是宏大辉煌。寺院内东西现各有一个配殿,殿内已无任何塑像,南殿(即文殊殿)则为庙内现存最高大的殿堂,此外西面还有一处小配房,东面则修了一处生活区。院内三棵松树依旧高大挺拔,枝干似苍龙蜿蜒于空中,给这座古老的寺庙平添了一番神韵。从北向南看去,寺内青松掩映、古殿巍峨宏大、远山连绵合抱,一种残存的美、静谧的美、自然的美、天赐的美浑然一体,令人赞叹。 张所廷介绍,“岩山寺又称灵岩寺,据寺内遗存石器铭文证实原名灵岩院,金正隆元年(1158年)重建,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绘就佛传故事壁画。全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历经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除南殿也就是菩萨殿是金元遗构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国年间的建筑。1982年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风雨交侵,壁画脱落,濒临险境。为此,各级各部门多次修葺,管理部门24小时看管,才使其保存至今”。 千年壁画堪称一绝 79岁的范柱旺老人土生土长,是看护岩山寺的工作人员。几经嘱咐,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南殿殿门上的两把铁锁。推开殿门,殿堂内金代彩塑佛像水月观音、天王和文殊坐骑等,带着一种森严的气息触目而来。彩塑颜色鲜艳、塑像神采俨然,令记者有一种穿越的恍惚。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塑像或多或少,残损不全。借着昏暗的光线记者看到,南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橼,单檐歇山顶,周边墙壁上则是佛像满布、色彩逼真的精美壁画。 站在壁画前,张所廷来了精神,他如数家珍:“南殿内雕塑是金代彩塑上品,极具文物和艺术价值,壁画更堪称一绝。岩山寺现存壁画始画于金正隆元年,完工于金大定七年,由北宋御前承应画匠,也就是宫廷画匠王逵费时十年绘就。壁画内容丰富,包罗佛教故事、宫廷生活、市井风情等,技法精湛高超,设色浑厚,透视精确,人物各具形态,声情并茂,不仅是我国现存宋、金壁画中的扛鼎之作,更是研究宋金时代历史、社会、宗教、美术的重要实证资料。” 大殿内的壁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残缺,南北两面的壁画已几乎荡然无存,这让记者感受到了亟待保护的迫切。遗憾中,记者只能通过张所廷的现场介绍领略壁画风采。 东壁画面高3.45米,长约11.11米。从画面上看,内容可大致分佛、菩萨讲法的场面和本生经变故事。其中,鬼子母故事中情节,富有极强的浪漫传奇色彩;群婴图中皮影戏的场景,是关于皮影戏最早的图像记载;水推磨坊图中生动描绘了宋时人们利用水力劳作的真实场景。西壁现存的壁画,画面高3米有余,宽11米,周围剥落毁坏得较严重,尤其是西壁的南边部分,已经模糊不清,但即使这样依然掩盖不了壁画的光彩,壁画的内容描绘的是宋金时期流传的释迦牟尼佛传故事。画中整体背景为王城宫廷,故事看起来就是从释迦牟尼成佛前为悉达多太子时生活的这座宫殿开始的,画家穿越时间和空间,巧妙地把释迦牟尼从前世的授记到今生的投胎、斗法直到成佛的前世今生,天上世间的全过程和谐地安排在同一个画面中,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北壁画面现已不存,原画面记述的故事是五百商人航行中被风吹到罗刹国后被观世音菩萨营救,免遭厄运。南壁的画面也已不存,原有壁画为释迦牟尼为弟子说法及供养人生活情景。岩山寺金代壁画局部 历经磨难幸得留存 相传在金代,有一位得道高僧在岩山寺院内为千人讲经,听者无不肃然,就连山上的石头也不断颔首,人们取岩山有灵之意,曾名灵岩寺。这个传说无从考证,但范柱旺老人却认为灵岩寺特别有灵:“我打小就生活在这里,经常来庙上玩耍。那时候,老辈人就说了,庙对面的岩山山峰形态各异像人又像猴山,后来有人一数正好是七个山峰,就称之为七宝山。” “其实岩山寺的劫难才多呢。”谈及岩山寺的遭遇,范柱旺老人泪眼婆娑,“明清以前这里曾是北方僧俗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路,历代香火不断,但也受到战火的波及,以至于常年沉寂在大山荒野中,僧俗不至,香火不兴”。“还有更气人的,刚解放后,县粮库一位姓范的负责人要在这附近建粮站,没有木材就来拆庙,把偌大一个正殿全拆了,拆了之后殿里的塑像全扔进了河槽,后来还要拆南殿,当时村里人出面制止,南殿才幸免于难。”另一名看护寺院的工作人员范金明说,“不仅如此,‘文革’期间‘破四旧’,岩山寺也遭难了,有人冲进仅存的南殿里搬塑像,还砸烂殿里的悬塑,还好塑像没遭到全部破坏。” “不幸中的万幸,到了备战备荒年代,这里让军队接管了,不准任何人进入,所有的殿堂里堆积战备粮草,特别是南殿内堆满了粮草,墙上的壁画才得以在草堆中幸存,可惜由于多年风雨侵蚀,失于修补,使得大殿漏雨壁画受损严重,后来壁画被专家发现后,岩山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各部门出资出力加强了对其的修复和保护,它才重新焕发出光彩。”张所廷说。 但是岩山寺的劫难却并未就此停息。据张所廷介绍,2003年的一个凌晨1点多,寺院里进来大约9个不法分子,他们先将看护寺院的两名工作人员绑在床上,又拿刀将寺院里的狗残忍杀死,之后从南殿内搬走了两个2.5米高的塑像和一个1.8米高的塑像。经过这次失盗事件后,寺院加强了安保措施,安装了防盗监控,有工作人员24小时守护着寺院。 张所廷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寺庙亟待修建,还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为了保证寺院文物的安全,只能将寺院封闭。目前,岩山寺壁画褪色严重,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设法进行保护。还有岩山寺的相关环境也急需治理,再不要让这个世间瑰宝遭遇不幸了。” 墙上的《清明上河图》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时,见到了忻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资料组组长田雷,他透露了岩山寺更多的秘密。“岩山寺壁画不仅表现了内容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同时也展示出了一幅宋金时期生动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壁画泼墨有度、意境内现、朴实素雅、写神抒情,人物形象传神,衣饰流畅、神情自然。而线条的勾勒,起止转折,轻重缓慢,浓淡顿挫,十分精炼清晰,画韵与宋代传世的卷轴画极为相似。这幅画如果不是画在壁画上,而是画在卷轴上,足可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换言之,岩山寺壁画是画在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田雷介绍:“1973年,日本文化部门提出五台山有一座寺庙内的壁画非常好,希望中国文化部门临摹,但叫不来寺庙的名字。最后几经周折,相关部门在天岩村找到了岩山寺,搬开南殿里的饲草,发现了壁画。1974年,省里组织专家对壁画进行临摹。当时,我在县电影公司担任放映员,曾受命为临摹壁画的文物工作者和美术作者们放映电影。因为我喜爱美术,潘 兹老先生听说后,曾带我前前后后参观了全部壁画和临摹现场,还给我介绍了临摹的有关程序和方法。潘挈兹先生当时根据壁画题词,确定其始建于金代正隆三年(1158年)。” 田雷还说:“不仅如此,岩山寺壁画还有一个更重大的秘密所在。那就是1999年,岩山寺维修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开工,采用先进技术对壁画进行揭取修复。施工人员先对主墙土坯进行了剥离拆取,意外发现不少旧土坯上粘连着旧墙面,旧墙上面竟然还有更加古老的壁画。这些壁画的总面积不到两平方米,虽拼不成完整图形,但从粗犷的线条、简单的构图,可以推断应是民间艺人所绘。它的艺术虽然无法和现在的壁画相比,但这些旧壁画的发现却可以告诉我们,岩山寺的始创年代绝不仅仅是金正隆三年(1158年),而应该是比这一年最少会推前一个维修期。后来,我查找了寺内以前发现的其他文物,发现其中最早的一件记载为北宋元丰二年的石器遗构,可以推算岩山寺的始创年代不会晚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这样,岩山寺的年龄最少推前了79年。在2011年的维修碑记中,我第一次明确地推断并提出岩山寺的始创年代不晚于北宋元丰二年,此后许多专家都认可了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