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称念
发布时间:2022-07-13 10:29:36作者:僧伽吒经全文净心称念
学佛者,鲜有不念佛;念佛者,念自性佛也。口念心不行,如梦亦如幻;不明此理,不知此法,终无有益,喊破喉咙也枉然!
念之理论
常人,心犹如猿猴不定,野马狂奔,蛮牛不驯,难以调服。虽可统领百万雄兵,却无能驾驭己心;虽可说服众人之心,但却难能降伏其心。故佛在《遗教经》中教导弟子:「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让散乱之心,归于一念,而达到一心不乱,此境界称为「念佛三昧」,或称「一行三昧」,此乃念佛之理论。
念之名称
念什么?常见的念可归纳为六种:一者、念经:如念--《金刚经》。二者、念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三者、念菩萨:如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四者、念咒:如念--嗡嘛呢叭美吽。五者、念息:如--数息法(一呼一吸从一至十)。六者、念法:如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念之真义
若念不解其意,如鹦鹉学人喃喃自语,终不能解其理。如父母要孩子学《弟子规》,其意并非要孩子念给大人听,而是要他们经由---念而能背,背而能解,解而能行,行而能成;让孩子明白事理,懂得待人接物,而成为一位知书达礼之士、有用之人。
因此,念《金刚经》不是为念而念、为功德而念、为消灾解厄而念,是为理解经义,而后自利利人,故经中常教学人:「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而念佛、菩萨亦是如此,念阿弥陀佛要忆念佛之十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若不知其意,那如何忆念佛之功德、智慧、慈悲呢?及佛在因地时,是如何修行而成就,和他的悲愿等。如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每愿皆为众生所发,念佛之人若不深解又怎能感动;像须菩提尊者便是一个例子,听闻《金刚经》深受感动,而涕泪悲泣,学佛之人也当如此。又从何了解佛、菩萨的事迹呢?可由经典来知道,故我们要多读大乘经。
但念咒、念息,并不一定要去知其意思,若能知道更好,如念楞严咒、大悲咒等;透过持咒、数息而修止,由止而定,由定起观,因观生慧,亦是一个方式。
般若妙法
至于念法,就少有人会修。六祖大师为大众开示之前,告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而后为人解说此法,这种教导值得我们学习及赞叹!为何呢?《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此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故《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因此《大品般若经》说:「般若波罗蜜经是诸佛母,何以故?因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为此,佛说般若妙法二十二年之久,玄奘大师译成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和鸠摩罗什大师译成三十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及龙树菩萨的百卷《大智度论》,可知其重要性。
凡做朝暮课诵,后皆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如早课最后称:「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晚课最后称:「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所倚重的。
据《传法正宗记》记载:隋大业间,尊者(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尝南游至庐陵,会贼党曹武卫,以兵围其城七旬不解。尊者因劝城中人,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贼党俄见城堞之上有人不翅千数,皆长丈许,其介冑金色赫赫曜日。贼辈大骇相谓曰:「是城必有大福德人,不可攻也。」即日引去。一心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皆护念此人,实在不可思议。
然惠能大师教授于人此法,并非只停留于念,而不解、不行,《坛经》云:「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故我们要知,念只是为了净心的前方便,而不是目的。
如何修法
信般若法 → 念般若名 → 解般若义 → 行般若行 → 证般若智
若无真信,岂能入此妙法,故《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有此信念,才会一心称名“摩诃般若波罗蜜”;从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而解“般若义”,于《坛经》中有详加解释:「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心量广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理解之后,应于日常生活行“般若行”如《坛经》所云:「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当功夫行深,水到渠成,「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用即徧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即证『般若智』。
六祖大师最后肯定告诫众人:「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今闻智者之言,我们当善自把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