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凡夫心归向圣人清净境界
发布时间:2024-11-25 03:05:19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将凡夫心归向圣人清净境界
树木的茂盛与凋零就像人生的过程,可以启悟人生无常多变的真理。心静时,则一草一木无不是清净之境,无不是美好的世界。所以,要时时刻刻将心守于专一、无欲无争,多为人群奉献自己的力量。若能如此,就是最美好的人生。对人生奉献的大小,不在于年龄。有时童子的清净之心,反能无分别地奉献爱心,让人觉得纯真可爱。台中有两位小朋友,从小就常被委员妈妈带来见我,所以兄弟俩对于慈济的一切非常清楚。他们为了响应我所呼吁的大陆赈灾,小小年纪竟然拿出大毅力,和母亲约法三章:“一年内不吃糖果,请妈妈代捐一万元给师公救人。”
然而,有一位教授和我见面时,特地问起:“你为什么要去救大陆的水灾?”他讲了许多理由反对我去救灾。我告诉他,台湾的贫病者,只要我们知道的,都会尽力照顾;而且,我们的社会较富足,人情温暖,政府也设有社会服务机构,还有其他慈善机构会关心贫病者。而大陆则不同,尤其乡村偏僻地方的人民,普遍过着穷困的生活,他们自顾不暇,哪有能力去照顾别人?
再说,大陆地面辽阔,即使有爱心的人士想济助贫困的人,也不知如何察访?因缘俱缺,他们真的很缺乏获得济助的因缘。我们生活富足,若能把不致影响生活的力量奉献出来,将这股爱的力量汇集起来,到那里就能为二十多个乡镇的灾民盖间简单的房子,帮他们复耕、重建家园。
我解释了好久,那位教授还是不能打开心结。学识渊博的学者反对我救灾,而五岁、七岁的孩童却各拿一万元来救灾,这其中的差异,只因为在稚子单纯的心念中,“爱是没有分别的”——救援没饭吃、没衣穿、没得住的人,是很自然的事啊!
学佛,要学得真正的“慈悲喜舍”,佛陀不忍众生受苦,学佛者也应如此。
凡夫心有如野马、猿猴,因为没有任何依靠、目标,所以容易有妄想杂念;有了妄想杂念,行动往往会有错误,有时一念之差、一步之错就造成终身的遗憾。
学佛的人,心要有依靠,就要经常系念“南无阿弥陀佛”。
树木的茂盛与凋零就像人生的过程,可以启悟人生无常多变的真理。心静时,则一草一木无不是清净之境,无不是美好的世界。所以,要时时刻刻将心守于专一、无欲无争,多为人群奉献自己的力量。若能如此,就是最美好的人生。对人生奉献的大小,不在于年龄。有时童子的清净之心,反能无分别地奉献爱心,让人觉得纯真可爱。台中有两位小朋友,从小就常被委员妈妈带来见我,所以兄弟俩对于慈济的一切非常清楚。他们为了响应我所呼吁的大陆赈灾,小小年纪竟然拿出大毅力,和母亲约法三章:“一年内不吃糖果,请妈妈代捐一万元给师公救人。”
然而,有一位教授和我见面时,特地问起:“你为什么要去救大陆的水灾?”他讲了许多理由反对我去救灾。我告诉他,台湾的贫病者,只要我们知道的,都会尽力照顾;而且,我们的社会较富足,人情温暖,政府也设有社会服务机构,还有其他慈善机构会关心贫病者。而大陆则不同,尤其乡村偏僻地方的人民,普遍过着穷困的生活,他们自顾不暇,哪有能力去照顾别人?
再说,大陆地面辽阔,即使有爱心的人士想济助贫困的人,也不知如何察访?因缘俱缺,他们真的很缺乏获得济助的因缘。我们生活富足,若能把不致影响生活的力量奉献出来,将这股爱的力量汇集起来,到那里就能为二十多个乡镇的灾民盖间简单的房子,帮他们复耕、重建家园。
我解释了好久,那位教授还是不能打开心结。学识渊博的学者反对我救灾,而五岁、七岁的孩童却各拿一万元来救灾,这其中的差异,只因为在稚子单纯的心念中,“爱是没有分别的”——救援没饭吃、没衣穿、没得住的人,是很自然的事啊!
学佛,要学得真正的“慈悲喜舍”,佛陀不忍众生受苦,学佛者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