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人生 人生的和乐之道
发布时间:2022-06-21 20:48:03作者:僧伽吒经全文人生的和乐之道
我们人类的生存,依赖两种生活,一是精神生活,二是物质生活。精神生 活,是指文化知识、道德学问,是我们精神上的滋养料;物质生活,则广究衣食住行的享受,亦是人生有所需要的因素。文化知识的道德滋养,尤其是宗教 文化的道德修养,更是人民精神上的安定力,不可或缺。佛教是宗教文化,更重视道德修养,其於福国佑民,安定社会人心,更有莫大的裨益。
一、慈悲普爱
佛教化世的作用,著眼於慈悲二字,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换句话说,众生没有快乐,用慈爱的心予以快乐;众生有苦难,用同情的心使之解 除困厄。本来慈爱之心,悲愍之念,是人生天赋的,人人都具有此种善心,只是在表现的程度上,浅深大小,是有些不同的。因此,佛教把慈悲分做三层来 说明。
第一层的慈悲叫做「生缘慈」?生是众生,即对许多受苦受难的众生,生起拔苦与乐之心,支援他们解除困难。所以这种慈悲,不但佛教具有,普通一 般人亦多是有的,孟子所谓「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不过这种慈悲,爱人的程度尚浅,对人对事,容有亲疏厚薄的观念,未能运心平等。如同是爱人救人 ,而对自己的儿女或亲戚眷属,可能爱心重一点,对他们的痛苦,特别关心;反之,对那些与自己没有亲族关系的人,虽然也关心他们的苦难,可是关心的 程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像关心自己的儿女那样深切了。
第二层的慈悲叫做「法缘慈」?法指缘起的佛法,怜愍许多众生不知人生缘起的道法,妄造惑业,流转生死受苦,故生起慈悲心,为他们说「还灭的法 门」,从灭烦恼的业因,而脱离生死的苦果,达到涅槃的境地。这种慈悲,就非普通一般人以至一般宗教哲学中所具有,因这是超世的佛法,世间的学问有 所不及,自然世间的人也难得有这种慈悲了。
第三层的慈悲叫做「无缘慈」?缘是缘虑,无缘,即心无所缘,离诸分别。普通人的慈悲,都是心有分别,缘到他人有苦,我去救他,我为能救,他为 所救,堕在相对的境界中,往往遇到违缘波折,就会退了愿心,所作救济的事业也会中断;而佛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觉悟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与我同体,众生的苦难,即同我的苦难,救护众生,即等於救护自己,所以就能不起分别,任运度生,虽度了许多众生,而不觉得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金刚经所谓「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即是心 无分别,能空诸法,不见有众生为我所度,亦不见我有所证得的涅槃。这种慈悲的用心,已达到绝对的境界,冤亲平等,物我一如,「万物与我一体,天地 与我同春」。不但普通凡夫想像不到,一般的宗教哲学,恐亦难得有此意境。如有些宗教,亦说「爱我敌人」,但对不信其教的人,还是不能得救,其爱 之博与不博,心有分别或无分别,便从这里可以见个分晓了。
二、理性平等
平等二字,是民主时代最所欢迎,最所需要的;但普通的学说,所提倡的平等,都是从社会经济平衡上立言,不是从理性同体上立言,所以虽然是求平等,可能是永远也求不到平等。为什 呢?因从佛学的因果论,人生一切贫富、智愚、贤不肖等差别,都是各有前因後果的,你想从经济上作平衡分配,要世界上的人个个经济平衡,事实上是绝对办不到的,即使在形态上办到,在理性上仍是办不到的。如一个贫穷而愚笨的人,分配财物给他,使他富有,可是他的愚笨依然,怎样也不能与有智慧的人平等;所以工人还是工人,学者还是学者,纵然贫富不均在形态上或可使之平均,而在性格上的智慧愚 痴的优劣等等,就无法平等的。
佛法不从人的外形事相上求其平等,而是进一步,从人的理性上寻究他的平等,发现每个众生,不单是人类,乃至低等动物,在他本具活泼的性灵上 体验,都是平等一如的;其所不能平等,是在现象的事相上,有些有修养行善,有些无修养作恶,於是上升下沉,各现出其不同的形态。虽然为人为畜, 形态各有不同,而其隐藏不昧的灵性,依然还是一样的。从前有一僧问禅师,众生皆有灵(佛)性,为何小鸟在佛头上拉屎?禅师反问:小鸟如无灵性,为 何不在老鹰头上拉屎?小鸟知在老鹰头上拉屎有危险,这便是它的灵性不失。至於在佛头上拉粪,是因他迷了本性,所以不知道敬佛,而它自己知道何处安 全,何处危险的性灵或知能、却是与人一样的,所以佛法说一切众生佛性平等。
总之,世间一切学问,不论它是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都是从事相上求平等,那多是属於治标的;佛教要从理性上求平等,作为实现人类平等的根 本论据,那是治本的平等。从这论据上再寻求人事的改善,才会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如古代印度有四姓阶级,产生了社会的不平等制度,佛陀就是根据众生理性平等的理论,议论批判,然後从「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称释子」的事实表现,把那根深蒂固的ZHUAN制苛刻的不平等制度推FAN了,把首陀 罗阶级的奴隶贱民的脚镣手扣解放了。可知佛教从理性的平等,把人事合理化、民主化、大众化,在社会阶级中不须斗争,慈悲和平地实现了平等;而人生 要获得最高的平等,真实的平等,那必须要学习佛陀的修养到家,解除了所有的烦恼系缚,才能达到了真解脱,大自由的究竟平等的理趣。
三、缘起互助
互助、是人生的美德。人生需要互助,才能合群生存;相反的,不能互助,便是互相剥削,互相拆台,那 结果是每个人都会站不住脚跟,而从人生舞台上塌倒下来。互助的反面是互竞,互竞的结果,是会使人生带来痛苦的,所以有许多眼光远大、观察深刻的学者,亦多扬弃斗争,主张人生应该互助,湿沫相濡、患难相济、互爱互助,人类才会有真正和乐的生活出现。如提倡唯物斗争的苏联,亦早有酷爱互助的学者克鲁泡特金出现,出版一部互助论,阐发人生应要互助才能生存的理论,例举蜜蜂、蚂蚁等动物,都是靠互助合群的生活而生存的。所谓「互助则互存,互竞则互亡」。不过他虽然能说明动物合群生存的原埋,却没有再进一步地发挥,倒是在佛学里,早已找出人生应需互助的理论 根据。佛学阐明宇宙人生一切万法,都是由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道理,谓之因缘论,或缘起论。因是主因,缘是助缘,也是各种应备的关系条件具足,才 能助成主因的完成。如以我们人身缘起作为例子来说:先有自己先天生命根本的阿赖耶识为主体主因,配以後天的父精母血的助缘,在母胎中才有胎儿形成 。然後经过十月怀胎而出世成人,由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种种的助缘,才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事功。因此,每个人都不能单独生存,必须仗 多种和自己有关的条件(缘)帮助才能成功,所以人生应需互助,不互助必难生存。人是万法中的一法,人这一法是因缘所成,其他一切诸法,亦莫不是因 缘所成。即是此一法与彼一法,其申互相牵连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此生故彼生」,没有此法,彼法决难单独生起,而彼法对此一法,其关系之密切, 亦是如此。整个人生宇宙,好似一张大网,其中的网孔互相牵连,绝对不能孤立,就如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都是互相牵连的而存在,决无单独可以存在 的理由。
佛法就在人生宇宙的主因助缘的合作生存上,阐明人生社会,应要互助合力才能和乐地生存,若是离群而采取单独行动,不顾他人的利益,以图私己美好的生存,即众人皆苦我独乐,事实上恐怕是不可能的。刚才说过,人生的关系好像一张大网,每个网孔健全,就成一张好网,如果有些网孔是坏了,势必使这张网成为不健全的破网,以致失去了作用。我们人生的社会组织亦是如此, 如果其中有些份子不健全,就会影向整个社会的组织,使之变得不健全,分化力量,甚至会把整体破坏殆尽。佛教的缘起论,根据人生缘生缘成,应要互助互 存,不应互竞的结果,而全趋互亡,其主张互助的关系之重大,於此可见。
四、性空无我
佛学既然阐明人生诸法,都是因缘而起,则缘会即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的东西,其性本空,那里有什 坚固不坏的个体存在,所以说「无我」。知无我,便无贪求,不会造业,便无痛苦。人生痛苦的来源,是因不知诸法缘起性空,本无实体,而我们对这具身体,强认有我,既然有我,为了肥此一我,便要争取我所有的财物,弄到我争你夺,世界从此多乱,人生从此多事。所以在佛学上分析我们的身体,是成於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色指身体上有形色的物质;受是感受,想是构想,行是造作,识是妄想分别,这四蕴都是精神的作用。身体是由这五蕴众缘所成,离去这些众缘的条件和关系,身体就没有了,那 所执有我,我在那里呢?所以说「五蕴皆空」,其中无我可得,既悟无我,那里还有什 我所有的东西?无我和我所有的东西,观空放下,便得离苦得乐,解脱自在了。所以心经说:「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世界上的人,都喜欢说有,以为有是吉利的,是好的预兆;不喜欢谈空,好似空是极不吉祥的,空了没有了,就什 都完蛋了。其实不然,依佛学的心 理分析,空才是吉利的「好意头」,不是不吉利的,许多人都因执著有我,追求我所有的财物,贪取无厌,结果弄出许多乱子来,给自己添找一身麻烦,甚 至或身败名裂,一败涂地。中国的哲学家老子亦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患何有」!有身有我,就有患难;空身空我,便无患难, 所以说空是最吉利,因空其所有,放下一切,不造罪业,不受痛苦,解脱自由,得大自在,莫过於谈空悟空,荡执成智,别有乾坤了。
语云:「世界本闲,人心自闹」。或「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能理解佛学上的慈悲普爱、理性平等、缘起互助、性空无我的道理,提高自己的 修养,抱定自己的宗旨,去处理社会的人事,则许多纠纷都可以排解,许多乱子都可以平息。杜甫诗云:「欲曙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佛教的晨钟,早在 响亮了。回教堂和天主教堂的钟声,也早在向亮了,希望世人多听听宗教的钟声,清除自己心上的贪瞠之火,那 人生一切烦恼可以减少,一切负担可以减 轻,一切美丽的乐章,都会奏出和悦可爱的旋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