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框架”+“金刚杵” 研究方法论的惊喜
发布时间:2022-05-06 11:23:55作者:僧伽吒经全文“四谛框架”+“金刚杵” 研究方法论的惊喜
评〈从“人生佛教”到“人间净土”──圣严法师对人间教法的抉择〉
释昭慧
因自身常讲与常看“人间佛教”的议题,乍看林其贤教授的论文题目〈从“人生佛教”到“人间净土”──圣严法师对人间教法的抉择〉,心想:还有什么新意?怎么可能还有新意?
但拜读论文后,眼睛为之一亮,发现林教授对近代推动人间佛教三大师:太虚大师、印顺长老、圣严法师的思想浸淫甚深。入乎其中,出乎其上,做出统合,统合之中又有辨异,能分辨出其差别;所做的统合并不笼统,辨明差别也不是去区分敌我,这跟林教授的人生涵养应有很大的关系!
旧题材却见新意
林教授的论文很亮眼之处,其一就是“以四圣谛为框架”的方法论,很道地地运用佛教的四谛。在中国佛教史上,充分运用四谛而出神入化的,就是天台宗的四种四谛,而且天台宗还运用四种四谛的理论,作为判识藏通别圆化法四教的重要内容。
林教授以四谛的框架,做为研究三大师思想异同的方法论,而且在框架之中,还运用印顺导师曾多次所举无著菩萨“金刚杵”的譬喻,来说明佛法学习的修证过程是“首尾粗大而中间细”。
有关“中间细”的部分,林教授指出,这是属于问题的症结,以及三大师所提出的宗旨;也就是问题症结出在哪里,要怎么解决问题以达到理想境域,这是三大师提倡人间佛教的宗旨。在前面,每位大师面临的时代处境不太一样;而后面,三大师们要解决问题而提出的方案,容或有些差异。撰文者从这样的理论框架切入,而不是平面地叙述三大师的思想,这是本文让我觉得非常惊奇之处。
“在当前佛教所处困局(苦)与问题症结(集)的体会相同,佛教发展方向、基本精神与宗旨(灭)的把握相同,于是而言其为‘大同\’。而在此基本精神与方向的确立后,其具体实践方法的安排(道)有所差别。此为‘小异\’。”(林文引文)
太虚大师与印顺长老的思想与事迹,对我来说都已非常熟悉,这篇论文关于两位大师的部分内容,对我而言可说是复习,但撰文者用四谛的框架去整理他们的理论,是其特色。本文最主要的是谈圣严法师的思想,看得出林教授花了很多的工夫去整理它。同样地,他提到“中间细”的部分,点出问题的症结与立论的宗旨、行动的目标在哪里。这是三大师相同的地方,这是“大同”之处;而“小异”在哪里呢?林教授一一从圣严法师思想中加以耙梳。
“小异”之处,还是可以回归到“金刚杵”的理论。虽然他们的时代因缘,所谓大的问题症结——圣教衰、众生苦——是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人间佛教——是一样的,但面对的情境还是有些不一样。例如:圣严法师面对的是华人社会与西方社会各种不同的人群,这教导对象文化层面的复杂度,比起太虚大师、印顺长老的时代,犹有过之,那是金刚杵上端“大”的部分,对应于此,下端“大”的部分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因此更为复杂,需要重新厘清教法的适应性。于是下面所提供的方案,与上面所看到的问题,产生了连带关系。例如:当他需要度化许多有神论者、西方的一神论者,发现如来藏学说对他们会比较相应,这时他虽同样举扬如来藏学说,与太虚大师以汉传佛教为依归,认为大乘三宗以法界圆觉宗最高的那种判教心情,还是很不一样的。
如来藏与性空的抉择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圣严法师的思想,还是以“性空”为本的,这一点要不是林教授特别提出,可能会被人们忽略。因为圣严法师写了很多禅宗、天台、华严等等相关著作,也特别强调要弘扬汉传佛教,甚至特别提到如来藏。因此一般会认为,是不是圣严法师和太虚大师一样,宗本如来藏思想?但本文写得非常清楚,圣严法师是立足在一个“融摄”的立场,他个人宗本“性空”的立场并没有动摇。但在融摄当代社会的人心,以及西方的有神论者方面,他提出了可能达到效果的路径,就是讲述如来藏思想,这正好符合如来藏被视为“为人生善悉檀”的教学特色。在这里,林教授特别提到关于圣严法师对如来藏学说的抉择,是本文很大的贡献。
“太虚大师以汉传佛教为依归,以如来藏为思想根据;印顺导师以印度佛教为依归,以性空为基本根据,兼摄如来藏;圣严法师则亦以印度佛教为依归,以性空为根据,但高度同情如来藏。在取据上虽有差异,但共同的精神则完全相同,均是佛法在人间流传,利济人间。”(林文引文)
还有,林教授也提到圣严法师的实践部分。法师毕竟不是在金字塔顶端做纯理论,他还脚踏实地摄受中外菁英;不只摄受知识菁英,他还接引一般民众。于是要如何开展这一条实践的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修行十善的戒律观、组织僧俗四众体系、社会关怀,乃至修行上从知识阶层接受度高的禅法,到庶民皆宜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他可以说是全面地将论述配合著个人修行与社会关怀。从圣严法师的思想——理论到实践所贯穿的原则,这是将金刚杵下端宽大的部分,作了放大特写,非常精彩。
此外,我想补充说明,关于圣严法师的思想,林教授耙梳出了金刚杵上、下端的殊异之处。虽然前面提到圣严法师面对着佛教弘传西方,接引西方有神论者的背景,但另外一点,我们不能忘记,圣严法师是一位广义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有一份历史传承的感情,这一面向必须也要纳入其中,方能理解他为何以宏扬汉传佛教为己任。毕竟人是感情的动物,这是法师生命感情的一部分,他当然希望在藏传、南传佛教弘布全球的同步,把汉传佛教的特色也弘传出来。
缘起论的生命关怀
张瓈文教授问及有关“佛教伦理学”的问题。
人间佛教也可从圣严法师有关伦理面向的思想下手。在圣严法师的著作、座谈或演讲中,常常会针对当代伦理与环境议题,发表言论,所以关于伦理学的素材是相当的丰富。至于佛教伦理学可以从哪个核心点出发?这是可以进而深究的议题。我过去作伦理学研究时,认为如果要从当代世界佛教各语系中,找到最大的公约数,还是要依“缘起论”来建构。
如果依“缘起论”来建构,针对个体生命部分,将可推演出“护生观”。对生命的关怀,不只是针对人类,那是超乎人类沙文主义而普覆一切有情的;对于整体环境的部分,生态学论述常重视“整体论”,甚至对强调个体关怀的“生命中心主义”会提出质疑,但从佛法来看,并不是只讲整体论或只讲个体论,因为有时强调整体,会牺牲个体的幸福、意愿与特色;只强调个体,又会无视于环境与社会的大局。佛法还是要强调“中道”,亦即“不落两边”,不会为整体而牺牲个体生命的幸福欢乐,也不会忽略整体的环境、生态与社会的平衡、和谐等等,从整理与个体之间去做辩证的平衡。
虽然我无法马上举出,圣严法师的相关著作中,有哪些部分是重视整体、哪些部分是重视个体,但就我片段的记忆,圣严法师两者都有考虑。所以“心六伦”实际上并不只提到个体要对其他个体生命给予关怀,还包括对社会、环境的责任。
当代人间佛教立足于世间,与社会对话,从“缘起论”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当然也不能否认,像慈济宗门从“如来藏”入手,也贡献很多。所以从功能论来说,不妨接受邓小平的论调:“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因此如果有人用“如来藏”核心理论,来建构对个体与整体关怀的佛教伦理学,我也乐见其成。
──原刊于99.7.6《人生杂志电子报》第3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