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佛教的死刑观
发布时间:2022-09-28 20:00:26作者:僧伽吒经全文提供给2007年2月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废除死刑大会的资料
(一)前言
佛教曾经在历史上对亚洲有过巨大的影响力,她的教义仍然深植人心。台湾的研究发现,佛教经典中,有着明确而坚决地反对死刑的态度,并且它的教义在历史上对一些国家的刑罚政策产生过实质的影响。在当前国际人权团体推动「废除死刑」的世界潮流中,佛教能够提供若干传统的思想及信仰的资源,推促尚未废除死刑的亚洲国家,重新反省他们对于死刑的态度。
(二) 佛教反对死刑的态度对历史的影响
佛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明确反对死刑、主张废除死刑,并且在佛教流行地区,产生实际影响的宗教。
西元前3世纪,由于阿育王的皈信,佛教成为流行全印度,甚至传播到亚洲各地的国际宗教。佛教的死刑观,透过阿育王的推广,逐渐在印度,乃至其他佛教流行地区形成影响。
在5世纪到8世纪的从中国到印度旅行的佛教僧人,在他们的传记中都提到了当时的印度完全没有死刑的情形。
在佛教主要的传播地当中,中国虽然没有废除死刑的记载,但是许多王朝经常因为宗教或庆典的缘故,而进行赦免、减刑活动。日本从810年到1156年,有长达346年间没有执行死刑。西藏从1349年开始,确立了佛教式的法律制度,废止了死刑,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三)佛教反对死刑的教义与实践
佛教认为,一个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修行者,首先应该持守不伤害其他生命的戒律,其次应当抱着慈悯的态度,救护其他生命免于伤害。在这个原则之下,发展出反对死刑的态度。
佛教反对死刑的根本原因,是持守「不杀生戒」。杀生的行为,包含三个要件:一是知道对象是有生命的,二是有意杀死对方,三是实际上杀死了他。在此三条件下,无论是亲手杀、下令杀或是对于杀生表示认同、欣慰或是嘉许,都是都是犯了杀生罪。
佛教认为,杀人犯、刽子手和判决死刑的法官,同样都犯了「杀生罪」,同样使他们来生必须进入痛苦的地狱。
在这一信仰的影响下,佛经中的故事,提到了古印度贱民阶级,在信佛以后,坚决拒绝担任刽子手,不愿处决犯人,甚至为此而殉道。
佛教反对死刑的态度还包括,当佛教徒作为凶案的当事人,或被害人家属,仍然坚持不要对凶犯处以死刑。著名的目连尊者被打死而不求报复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反对死刑的态度,不仅表现在反对「由我」,或「为我」执行死刑,更表现在对于死刑犯的救赎。
佛教的创教者释迦牟尼佛,他的传记当中,至少有三段记载,都提到他救赎临刑的凶犯,使他们免于死刑,并教导他们成为佛教的圣者阿罗汉。
受到这个启发,在大乘佛教中,「不杀生戒」不仅包含对杀生行为的禁绝,也包含了对生命的救护。在大乘经中,救援死刑犯成为菩萨誓愿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所有救护死刑犯的菩萨当中,最为一般佛教徒知悉的,就是观音菩萨。经典中说,犯人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字,刽子手的刀会断掉,枷索会脱落。这是遍及亚洲的观音信仰中,一个普为人知的内容。
佛教的世界演进史还认为,人类社会开始有诸种罪恶与痛苦,是从以刑罚杀戮惩处盗贼而产生的;而世界净化的开始,停止杀戮是必要的关键。废止死刑、停止杀戮,才能启动社会的净化。
佛教的政治理想,也就是所谓「转轮圣王」的理想。转轮圣王的表征是他「行十善道」,「十善道」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
由此可见,佛教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没有死刑,以善良教化世间的社会。近代以来,从西方司法人权思潮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废除死刑运动,同样都是出自人类对社会良善的期待,与理想的坚持。(20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