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然详细论究之,则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词之含意各异,总约之,可有如下数种。依据阿含经典载,缘起之理法乃永远不变之真理,故称为真如。又据异部宗轮论中化地部所举之九无为中,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其中之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与八圣道、生死缘起之理法等,均为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
由真如实性入于佛性真如,正是把过去的种种含因之累积,来化作个己成就的因本。在自己的成长生存过程中,能在佛性之中去作更大的发挥。因此要让有情众生在凡尘中,真正把自己去作改造。作个己成长经验的累积,如此来作提升,即较容易。但如何了知自己资粮丰富与否的当下中,加以配合当今的生存经验方式,在人世间来作改造。然在当下的人性世界,定要符合当今时代所必须。若是无法作到此点,尚且还沿用往昔的教化方式。来下化于有情众生,是无法让有情众生,有可以作超越的契机。
佛性是一切有情众生皆具的根本性,乃是有情众生所具备的本因质。又在佛性的彰显与否,即要明晰对体证过程,是不可跳空于人类生存的实际性。然而若佛性没有在当下的躯体中作完现,那无异是缘木而求鱼。且对有情众生,如何来彰显真如佛性,必须要体证于明悟本心、本性的实际性。虽言如此但在一切有情众生皆在自己生存的取向过程,无法能应用天性来行事,且常会应用秉性来作为,如此即把佛性来埋没,反而把魔性来显现于生存的环境。因而在佛魔两相岐障的世界里,佛与魔之真如实性皆是相同,仅在于真如是不变的本质,佛性魔性的真如亦是相同,仅是方式的运用是「成长与下坠」之分别而已。因此佛魔之真如实性是一体如是,必要将魔性真如实现于德性的彰显。即是让魔性来净化,乃是佛魔真如所应用。
佛性之真如,必须是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方是对自己的成长中,能向上去造就,反而对自己的真如实性,去作下化的根本性。因此对自己的佛性,如何由德性中去累积,至最后才可能实现于佛性的显现,即是彰显真如,则须要把一切德性展现的无垠无际方能致之。由佛性与德性之彰显,方是在自己成长的契机中,了知对佛性真如,能运用的自然而然。即可以贯穿而无阻碍,通澈更明朗,把佛性光辉,去作「自真如性」的展现于当下中。真如是一切法界体性的根本,是一切众生皆具的根本性。古往没有所谓的佛性,乃在于近两千年来方有用之。在以往即无此名称,是对当下的一切有情众生,因须求所致,故而上苍即应此机缘,而引用「佛性之彰显」才是在「真如实性」,中去达至明心见性的根本。必要体证的,是不分别任何的宗教派脉,才是如实平等的。
...查看更多一,唯物论真如观。特点是世界观上和通常的唯物论者没有矛盾,而把一切法无主宰、不常住、无自性之理当作空。典型代表如佛使比丘、松本史朗等。二,有外境的本体论真如观。特点是认为事物背后有一个不变的本体,一切事物只是现象。该理解与道家的道和印度教的梵相似。典型代表如天台湛然的“无情有性说”。
三,以心识心性为本体真如,特点是认为外境都是心变现的,而以此能变之心或心性为真如。典型代表如《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心性本觉思想。四,以众生心识为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无为法为真如。该理解仍把真如当做有为法之外的某种存在,有本体论色彩。欧阳竞无有这种倾向。
五,以我法俱空之理为真如,这是唯物论真如观与唯识学的结合。认为外境是唯识所变,心识是有为法,但反对存在独立于有为法之外的无为真如,而以我法俱空之理为真如。这是又退回到了类似唯物论的立场。典型代表如欧阳竞无的弟子王恩洋。以上五种理解都是不正确的,或是唯物论或是本体论,或断见或常见,都非中道。下面三种是符合佛教基本精神的理解。
六,以中道实相为真如。缘起法无自性,因为有自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人们所见的事物都是有自性、有增益和损减的,是假相,远离增益损减方见缘起法的实相。此中道实相即真如。真如既非一切法,又不离一切。这是中观宗的观点,但表述最透彻的却是华严初祖杜顺的《五教止观》。七,以心的真实相为真如。这是中道实相和唯识的结合,在唯识的观点下不承认客观外境的存在,缘起法只是众生心识,所以中道实相也就是众生心识的真实相。《摄大乘论》、《楞伽经》等都有明确表述。八,以如实的觉知为真如。这是“以心的真实相为真如”的另一种表述。因为假相实相的表述模式隐含有把众生心识当做认识对象的意思,实际上主体客体都是从错误认知来的。错误的觉知见假相,如实的觉知见实相。
...查看更多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以尽说,只因有我,我心强名便有一切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尽说, 无我时,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尽说一切真如。
真如即非真如,假名为真如。既然名真如,真如即不是真如,而是“真如”的名相,真如无名相,无名无相便是真如,何以无名相?名由心立,相由心生,无心则觉一切真如。一切大乘经皆教人,无心,无我,无为,无住等等,不是教人分辩是非,有无,明白道理,不是让人求道成佛,只是真常应化说法,说法之时众生洽洽无我无心,便洽洽明了,洽洽合道,合道便见真如非真如,一切佛法非佛法,一切经实无所说。无所知,无所见,无所住等等无我法,一切真如。
如果我们自佛陀的基本理论“缘起”,来探讨真如的涵义,则所谓缘起、是一切法待缘而起,彼此关涉对待而起。《杂阿含·二九八经》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任何一法的生起存在,必有其互相关涉对待的因素与条件。既是互相关涉对待而生起,其本身无实体,无独立的自性,可想而知。无实体、自性即是空——空性,这是诸法的本质,是本来如此的,不增不减的、不生不灭的绝待理体,这就是真如。例如诸行无常,此无常诸行自性本空之理即是真如。
诸法无我,此我法自性本空之理亦是真如,推之万法皆是此意。因此,真如者,乃万法本然之理,与万法不一不异,而为万法之实性也。所谓此理与万法不一不异者,以此自性本空之理即寓于万法生灭之中,离生灭法则无此真如,故曰不异;然生灭法是无常,而此无常之理为常,故曰不一。诸法自性本空之理,即诸法之实理;其空性空相,亦即诸法之实性实相,故而真如为诸法之实性无颠倒性。
...查看更多-
真如的含义
佛性之真如,必须是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方是对自己的成长中,能向上去造就,反而对自己的真如...
-
佛性真如
魔性中的自真如性,亦是同佛性的真如一样。亦仅是对自己的成长,给予是佛魔两相歧障的有情世界...
-
魔性中的自真如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
-
真如: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
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
-
佛经中真如是什么意思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
-
对真如的几种理解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
-
何为真如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