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回归自心,消除对立

发布时间:2024-07-28 03:04:52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回归自心,消除对立

就饮食来讲,常常饮食对我们味道的关系很大。我们常常说这个口味好不好,那个饭菜香不香。《佛遗教经》怎么告诉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遗教经》里面讲:;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就是我们出家众,受诸饮食当如吃药一样,好吃的是一碗,不好吃的也是一碗。;趣得支身,是为了要支持、长养我们的肉身,来解除饥跟渴的病,因为我们如果不吃饭不喝水,那么人就活不下去,身体会受不了。所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也说;民以食为天么!《弥陀经》里边也谈到;饭食经行:;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药师经》里面第十一愿也谈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弥陀经》、《药师经》,还有我们每天中午念的供养咒,里面都有谈到饮食的问题。

那么在我们佛门里头,饮食很重要。通常讲的这种;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大家如果在庙里头,一顿饭没吃饱,你坐在这里肯定听不进去,你口渴了,也受不了,你听经、听法也听不进去。

《五灯会元》里面有记载,有一个禅师,他上堂说法,他说:佛有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禅师说,佛有四弘誓愿,我也有四弘誓愿,下面人说:;你的四弘誓愿是什么?我的四弘誓愿是:;饥来要吃饭,即肚子饿了要吃饭;;寒来就添衣,冷了要穿衣服;;困时伸脚睡,困了要睡觉;;热时爱风吹,热的时候要吹吹风。他说这个是我的四弘誓愿。我们听起来很简单,吃饭、穿衣、睡觉、吹风,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关键就是说我们人怎么样去作意。我们人一天到晚就是吃饭、睡觉、穿衣,吃饭、穿衣、睡觉、吹风,一天到头就是这样,人生活就是如此,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就是这几个事情,关键就是我们怎么用心,这是非常、非常大的学问,就是你怎么作意,怎么了别,怎么分别,这是非常大的学问。

弘一大师出家以后,他有一个朋友,夏丏尊,教育学家,他去看望弘一法师,他一看吃得非常简单,就吃咸菜,他看他吃得津津有味,夏丏尊就问弘一大师:;吃得那么咸,你不会感觉到咸吗?弘一大师说:;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饭吃完了以后,拿茶杯喝水,喝的白开水,夏丏尊说:;难道你那么穷,茶叶都喝不起?弘一大师说:;淡有淡的味道。这个就是一种功夫,也能喝白开水,也能吃咸菜,都是一种思想境界。

那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各方面都是分别,我喜欢这个,你喜欢那个,喜欢吃,喜欢不喜欢,都是一大堆,都没有办法趣自除恼。弘一大师,古来祖师大德,他们遇到什么问题都是从自心来解决,趣自除恼。

有一位禅师,修行的功夫非常高,有一天中午过堂的时候,厨房里面饭煮得非常硬,厨房里面的人就非常害怕,侍者告诉他说:;今天饭煮得太硬,对不起。就告诉这位大禅师。大禅师说:;我今天正想吃硬的饭。换第二天,炒菜,非常的咸,他又担心得要死,侍者又送给禅师吃,说:;今天菜很难吃,对不起,炒得太咸,盐巴放太多。禅师说:;我正想吃咸的菜。那这就是一种功夫了,你如果吃菜吃咸了,你说我今天正想要吃咸;今天炒菜炒淡了,你说我正想要吃淡,这就是人的一种作意,都是人的一种作意。

作意、起心动念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过堂的时候,我们要吃三口饭,念三句:;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佛法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关键看我们怎么去用心。

我们能够用善心,我们如果会用心,这些境界都不成问题,都会很快转变。

【喻1】你遇到一个很麻烦的人,胡搅蛮缠,跟你说不清道不明,你就想:;今天佛菩萨来考验我,给我这样一个境界,用这样的境界来磨练我。你马上心意就转。

【喻2】你今天遇到一个人忽然间把你大骂一通,;他骂我,消我的业,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这样也是很好的。

【喻3】今天你过堂,行堂行到你这里,刚好饭菜没有了,你说;我修行修得不好,以后要加倍努力,才会有福报。你也可以想:;你怎么不给我行呢?你眼睛没有看到?你是不是跟我过意不去?

所以一切境界都看我们怎么作意。我们常常作意都是有问题,我们的六识有问题。

【喻4】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前面人走得慢,后面人又急,又想走快,我们也可以作意说:;前面的人对我们后面的人也是一种考验,让我们能够不要那么着急,慢慢走。如果说我们走路走慢了,前面人走路走得快,我们自己走得慢,我们就想,;哎呀,我们平时动作太慢了,给人家距离这么远,我们都赶不上。

这个就是说,把所有的境界都回归自己的心,这也是一种用功的方法,就不会在种种的境界里产生对立,产生分别,产生隔阂,产生鸿沟。

如果我们去埋怨社会,外在的境界,本身我们就是在造业,你起心动念,说话、行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造业,造业的话,外在、对方也会有感受,又接受了你的行为,你的表达方式,那这个业就越来越重、越来越深,就不能解脱。只有回归到我们的心里,才能解脱。解脱道都是从这么来的,都是从回归到自心才能解脱。菩提道,就是自己解脱的方法,再介绍给别人,然后别人也能够得到这种解脱的方法,就是菩提道,自觉觉他。

这种解脱,不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落实、不能实现、不能感受,是能够感受的。如果不能感受,那我们修行、用功、学佛,能得到什么利益呢?就不可能得到什么利益。是能够感受得出来的。

解脱什么?就是解脱烦恼,解脱痛苦,解脱业,恶业。超越,才能够解脱。解脱了种种束缚,脱离了种种障碍。

解脱都是我们内心的功夫,不是外在有什么绳子把我们的手脚绑起来,是我们内心被种种烦恼系缚,内心被自己种种情绪系缚。我们在庙里用功,本身就是解脱,我们用这种方法能够让自己内心不断得到解脱,不断得到自在,得到轻安,得到喜悦、祥和,这种感受不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