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第二卷 第十一章 执妄为实乃根本咎

发布时间:2022-10-13 10:20:51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第二卷 第十一章  执妄为实乃根本咎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佛在上一章的内容中,对阿难提出了“根本觉心”的概念,并且通过众生别分虚妄和同分虚妄的例子,说明了根本觉心的殊胜之处,并且提出了一切所见,皆是虚妄的根本论点。

接着,佛还是要对阿难进行仔细的阐述,佛说:“阿难,你虽然在前面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本来玄妙、明明了了的明觉之心,并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但是你却还是没有明白这个本来的觉心,也不是和合性,更不是非和合性。阿难,我现在还是用前面我们所用过的前尘来给你提问题,而你还是错误地以为整个的世间中的事物,属于和合性和因缘性,还在那里迷迷糊糊地搞不明白,还以为就连需要证悟的菩提真心、妙明觉心,都是从因缘开始的。阿难,我再来问你:你的清净玄妙的见性、见精,是与光明和合产生的?还是与黑暗和合产生的?是与通畅和合产生的?还是与拥塞和合产生的?如果说你的见性是与光明和合产生的话,那在你能够看见光明景象的时候,当这些光明景象显现在你的眼前的时候,你的见混杂在什么地方呢?你的见性有可以辨别的形象吗?如果说不是见性的话,那又为什么能够看得到光明呢?如果说那就是见性的话,为什么见性能够看得见见性呢?那必然是因为见性本来就是圆满的,根本不需要去和光明和合的;如果光明本身就是圆满的话,那更不应该出现和合了。见性和所见到的光明必然就是不一致的,是分离的,否则混杂在一起的话,必然就失去了光明,也同时失去了见性各自的存在;正因为二者混杂就失去了各自的本性,因此说见性是与光明和合产生的这种说法,根本不能成立。同样的道理,见性也不是和黑暗、通畅、用色等和合而产生的。”

\

佛接着说:“再者说阿难,你现在所能觉察到的这个玄妙清净的见精,是与光明和合而产生的?是与黑暗和合而产生的?是与通畅和合而产生的?还是与拥塞和合而产生的?如果说是和光明和合而产生的话,当出现了黑暗的时候,光明已经没有了,此时的这个见精,就不应当与黑暗和合,可是为什么你却能够看得到黑暗呢?如果说现在这个看见黑暗的情况,并不是因为见精和黑暗和合而产生的,那么当这个见精与光明和合的时候,所能够看到的也就不应该是光明了,既然连光明都看不见了,又怎么能够说见精是和光明和合而产生的呢?!经过这样的推理,阿难你就应当明白,见精并不是与光明和合而产生的。同样的道理,黑暗、通畅、拥塞等都是一样。”

阿难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佛完全否定了见精来自于和合的这种认知,可是他却直接就又根据二元对立,问佛说:“佛啊,经过你这么一分析,我也再次仔细的考虑了之后,现在我认为这个见精,是不与这些外尘和心意识和合而产生的。这一次应该对了吧?既然和合而生是错误的,那么不和合、非和合就肯定是对的了。”

可是佛还是否定了阿难这次的结论,佛说:“阿难,我真拿你没办法了!你怎么又说见精、觉心非和合呢?!我来问你:如果说你这个玄妙的见精,不是和合而生的,那么到底不是和光明和合而生的呢?还是不是和黑暗和合而生的?还是不是和通畅和合而生的?还是不是和拥塞和合而生的?如果说不是和光明和合而生的话,那就是说你的见精和光明之间是有间隔的,那你就好好地观察和分析一下,到底什么地方属于光明?什么地方属于见精呢?所谓的见精和光明各自的范围和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呢?阿难,如果在光明的范围内,没有见精的话,两者就不会产生接触,那你也就不能看见光明了。可是你现在明明是能够看得到光明的呀,因此说,光明和见精之间,是不可能存在边界或者隔阂的。同样的道理,黑暗、通畅、拥塞等都一样。”

佛又换了一种说法,说:“这么说吧阿难,你所说的见精并非和合而生,那究竟是非与光明和合而生的,还是非与黑暗和合而生的?还是通畅或者拥塞?如果说是非与光明和合而生的,那么必然就导致了见性和光明毫无关系、相互隔离,就好像耳朵和所能看见的清清楚楚的景象之间毫无关系一样。而且在这个情况下,你连光明的景象都不知道,又何谈去判断与光明和合与不和合呢?!黑暗、通畅和拥塞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阿难,你到现在还是不明白一切外尘都属于幻化的真相,所有的这些虚幻的相状,全部都是随处发生、当处即灭,没有一个可以长久存在的。从其本质上来说,却也都没有脱离本来玄妙明觉的体性。这样的道理,从五阴、六入,乃至十二处和十八界,全部都属于在因缘和合的情况下虚妄而生的假象,当因缘尽了的时候,所有这些虚妄而生的假象,也都会出现虚妄的消散的假象。出生是假象,灭亡也是假象。可是阿难,可是你还是不知道那个清清楚楚知道所有者一些虚妄幻相的出生、灭亡、来来去去的表现的,就是你自己的如来藏,就是你自己的佛性,就是你自己的觉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心,本来就从来没有任何的动摇,本来就是清净圆满(这样的说法,已经是非常接近究竟见地的了,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对此产生执著,千万不能因此而去追求那个本来的存在,因为这个追求,仍然是生灭法)。所以佛说:一切众生,虽然一直都处于本来恒常的明觉真心当中,却从来都想从这个真心当中,去找出来一个有去有来的,因此而导致沉迷于轮回中,无法出离生死。”

佛在上面这一段话当中,先是通过反复的非常类似于之前“八还辨见”时候的分析方法,在把光明、黑暗、通畅和拥塞等都假设成为实体存在的隐性前提下,再次否定了阿难关于本来见精和合、非和合性质的论断。对于本来就执著名相为实的阿难来说,作用非常明显。阿难就放弃了对本来见精“自然、因缘、和合、非和合”等四种的论断。

虽然如此,佛还是担心阿难仍然会把“见精”,执著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因此就再进一步地明确告诉阿难“一切浮尘相,全部都是虚妄而生、虚妄而灭的。”希望阿难能够明白那最终的一句话“就连我们一直在说的这个‘见精’、‘见性’,也只是我们认为真实存在而假设出来的名词而已。”

当一个人还没有明白到这里的时候,他就一定还会不断地寻找那些出现了、又消失了的东西,或者会针对“见性”等名相,认为真的有这么一个事物的存在。这才是所有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解脱,之所以一直在轮回中不能出离的最根本原因啊!

大家明白了吗?

另外,佛在上段话中,明确地提出了很多佛教的基本概念,五阴、六入、十二处和十八界。并说这些概念完全也都是虚妄所生、虚妄所灭的性质。

那么五阴到底是什么呢?

五阴,另外一种译法就是五蕴,那什么是五蕴呢?也就是五种能够遮蔽自我真性的假象。《法蕴足论》中说:佛曾经在祗园给一众比丘讲述过五蕴,也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着五种的概念。什么是色蕴呢?就是众生所能够见到的所有的色相表现,所有的色相表现全部都是由地风水火四大种根本特性构成的,不论大小、形状、质地、位置、状态等等,全部都属于色蕴的范畴;什么是受蕴呢?总的来说,包括了一切众生的感受,佛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受蕴表述成不同的数量和类别,比如说身受和心受、世间受和出世间受、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欲界受色界受无色界受和不系受、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和意受等,其中以最后的配合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受的分类最为大家所熟知;什么是想蕴?最广为人质的也就是配合了诸根的眼触所生想和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什么是行蕴?包括了眼触所生思和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的属于心相应行蕴。以及其他的无想定等不和心相应的行蕴;什么是识蕴?简单讲就是心意识,还常常在配合了眼耳鼻舌身意之后,还有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什么是六入呢?当一个众生进入母胎,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在母体中发育,到了五七(五个七日,即三十五日)日内,称为“名色”,到七七日,名“具根位”,就是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备。《涅槃经》曰:“入胎五七,四根未具,是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所谓四根,指纳识成胎后即称名色,名色即身、意二根,尚欠眼、耳、鼻、舌四根,自具根位到出生前,是六入阶段。说的明白一点,六入一般说的即是内六处,也就是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还有所谓的外六入,其实也就是相对应于六根的六种尘,关于尘,我们已经在前面和大家讨论了一些,正是因为内六根和外六尘,或者说内六入和外六入的互相配合,才能让我们众生产生对自己和外界的认知(虚幻的存在)。正因为内外六尘的相互配合和涉入,才被大家称作六入。

什么是十二处呢?其实上面的内外六入总括起来,就是十二入,也可以称作十二处。

至于十八界,其实也就是十二处,在加上对应于六根的六识,就是十八界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也已经讲过了。

接下来,就是佛如何解释五阴、六入、十二处和十八界都是虚妄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