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的基本构架与禅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07 10:01:45作者:僧伽吒经全文禅宗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乃至哲学史、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而记载六祖慧能说法和生平事迹的集录——《六祖坛经》,则可说是禅宗的“宗经”。它是禅宗的基本理论阵地,奠定了南宗禅的主要理论基础。离开了《坛经》就无从研究慧能的思想,也难以研究慧能南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而且《坛经》是中国僧人汗牛充栋的佛教著述中唯一一部被奉为“经”的经典性著作,这些都说明了《坛经》的特殊地位。20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本《坛经》和其他禅籍的发现,中外学者围绕着《坛经》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即利用了许多学术界新的观点,对《坛经》的相关问题以及基本构架、禅法思想作一个简要的梳理、概括。
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中,《坛经》为《六祖坛经》的略称,由于记载了慧能的语录和事迹而成为禅宗神圣的“宗经”,并曾在中日学术界引起了一阵激烈的争论和研究热潮。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是:《坛经》是怎样形成的?《坛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坛经》在流传的过程中版本变化如何?《坛经》与慧能思想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这些都是学术界争论和研究的焦点所在。
(一)《坛经》的形成
中国禅宗肇始于众所周知的“灵山微笑”,佛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正法眼藏传给迦叶尊者,尊者即为印度禅宗的初祖。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次第传授,传至第二十八代为菩提达摩。达摩来中土传禅,而为中国禅宗之初祖,又依次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所谓东土五祖。道信、弘忍之禅,时称“东山法门”。此时,中国禅宗得到真正的创立。在五祖弘忍的门下出了两大高足,即神秀与慧能。神秀(606—706)主要在长安、洛阳两京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弘扬禅法,时称北宗;而慧能则主要在南方地区弘法,时称南宗,故有“南能北秀”之称。其后慧能南宗的势力不断扩大,最终淹没了弘忍门下包括神秀北宗在内的其他各支,而成了中国禅宗的唯一正宗,且几乎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以至于一说到禅宗,都是指慧能的南宗。可见慧能之南宗禅,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慧能一生说法的言论,被其门人记录下来,汇集整理而编成《坛经》一书。由于慧能的弟子视慧能如佛,慧能的法语,犹如佛语,慧能在法坛上说的法,因而被称为《六祖坛经》,简称《坛经》。要研究慧能的禅法思想,了解南宗禅《坛经》是必不可少的典籍依据和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坛经》的作者
中国学者,特别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派,曾经对《坛经》的作者提出质疑,认为此经是由慧能的弟子神会或神会一系的人所作。这种观点立刻掀起学术界的激烈辩论,战火还从大陆蔓延到台湾省和日本。1926-1927年,胡适分别从伦敦、巴黎和日本得到一批有关禅宗的史料。1930年,胡适一年中发表了《荷泽大师神会传》〔1〕和《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2〕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坛经》的作者不是六祖慧能,而是他的弟子神会禅师!这个结论当然违背了传统的说法,即《坛经》是慧能所说,由他的弟子法海等记录整理而成。因此引起了中外学术界持续三四十年的大论战,很多学者都纷纷批判胡适这一大胆的观点。如钱穆、杨鸿飞、印顺法师等,有关批判胡适这一观点的文章有一部分收集在张曼涛主编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六祖坛经研究论集》,和《中国佛教文史论集》二书中。〔3〕日本也有一些学者,如宇井伯寿、铃木大拙、入矢义高、关口真大、柳田圣山等,他们对胡适这一观点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肯定或部分地肯定,《坛经》是由慧能口述,由他的弟子法海等记录整理而成,这种观点应该是比较客观和正确的。
(三)有关《坛经》的版本
综观现今存世的《坛经》本子,真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日本学者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列出了《坛经》的十四种不同的版本。〔4〕宇井伯寿在他的《禅宗史研究》一书中则列出了《坛经》近二十种。〔5〕中国学者杨曾文教授在其介绍敦博本《坛经》的文章后面,表列的《坛经》本子更是多达近三十种。〔6〕不过虽然现存《坛经》本子很多,但绝大部分都不过是一些不同的版本或校改传抄本,内容上并无太大的差异。日本学者田中良绍曾认为:“目前《坛经》的版本系统,依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所刊行之《慧能研究》约可分为五种: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承继敦煌本系古本与契嵩本而再编的德异本、主要承接契嵩本而再编的宗宝本。”〔7〕杜继文等则说:“现已发现的《坛经》分属唐、宋、元三个朝代编订,可以四种类型为代表:一、为法海集本(即敦煌本和敦博本);二、惠昕述本(简称“惠昕本”);三、契嵩改编本(已佚失,或即“德异本”);四、宗宝校编本(简称“宗宝本”),这四种版本,总体思想倾向是一致的。”〔8〕郭朋先生也曾指出:“真正独立的《坛经》本子,仍不外乎敦煌本(法海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这四种本子,其余的都不过是这四种本子中的一些不同的翻刻本或传抄本而已。”〔9〕
现在也有很多学者如印顺法师、杨曾文教授等认为:在20世纪初所发现的敦煌本之前就有《坛经》流传于世,一般将之称为“坛经祖本”。根据是《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载《南阳慧忠国师语》中的一段话:
吾此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谭,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10〕
根据这段话,印顺法师作了精辟的说明:“以现存《坛经》本来说,敦煌本最古。但敦煌本已不是《坛经》原型,而有过补充、修改,这是古人所曾经明白说到的。”〔11〕不过这个《坛经祖本》或有的称为《坛经原本》,现已不存于世,无从查考,人们只是知道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本子。下面依据依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所刊行之《慧能研究》上所说的五种版本《坛经》,一一加以简单的介绍。
1、敦煌本
现存最早的《坛经》本子即是20世纪初发现的敦煌本,全一卷,不分品目。约为公元780年的写本,其全称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后面注明是由“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因而也被称为“法海集本”。一般认为它是“今日能够见到的最早写本,但不一定是最早的流行本”。〔12〕这个本子是由日本佛教学者矢吹庆辉在20世纪20年代,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卷子(S5475)中发现后影印公布,并经过校订而收入了《大正藏》第48册。后铃木大拙和公田连太朗又参照日本兴盛寺惠昕本对此作了校订,并将其分为57节,后被收入了《普慧大藏经》。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坛经》本子,同属敦煌系的还有北京图书馆有字79号(新编号为“北敦8958号”)、冈字48号写本(胶卷编号为“北8042”)、敦煌博物馆藏077号写本(简称敦博本)、还有曾藏于旅顺博物馆,现存于日本龙谷大学,不过只剩存首尾二页照片,原件已佚失,这个版本被称为“关东厅博物馆本”或“旅顺博物馆残本”。另外,同属于敦煌系的《坛经》还有一个“西夏文残卷”,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此版本陆续被发现,共12个残页。
在以上诸敦煌系《坛经》本子当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敦煌博物馆藏077号写本,简称“敦博本”的本子。此本是1935年4月8号,任子宜先生在敦煌千佛山之上寺发现,后被收藏在敦煌市博物馆,编号为077号。此版本虽与敦煌本为同一个底本的异抄本,同属于敦煌系统的本子,但此版本字迹娟秀,是抄写极为工整、错讹较少的写本,且全本内容完整,更具研究价值。此写本现已有不同的整理本出版,最有名的当推杨曾文教授整理编成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一书,此书的问世,受到学术界广泛的注意,被认为“意义重大”,因为它“推翻了原有的敦煌本《坛经》是天下孤本的结论”,“敦博本的发现在于,纠正前人对慧能思想的认识,校出新的善本,使人重新考虑同种《坛经》流传的范围和流行时间,所以由此可以推论在唐宋之际此种《坛经》相当流行,是代表禅宗的正统思想”。〔13〕敦博本坛经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坛经》提供了好的、新的资料。
2、惠昕本
现存的另一个《坛经》本子是僧人惠昕改编于晚唐或宋初的本子,故一般称为惠昕本,共二卷十一门。胡适称其为“是人间第二最古的《坛经》”。〔14〕此本最早是在日本京都崛川兴圣寺发现的,因此又称“兴圣寺”本。日本大乘寺本、真福寺本和金山天宁寺本等都是它的异抄本。
3、契嵩本
现存的第三个《坛经》本子就是契嵩改编的本子,从宋吏部侍郎朗简为之所作的序中可以推知,此本子大约成书于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但序中称契嵩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而现存的契嵩本只有一卷十品,全称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且是明代的本子,因此学者们认为,现存一卷十品的契嵩本可能已经不是契嵩改编本的原貌了。〔15〕此本也有学者将之称为“明藏本”或者“曹溪原本”。
4、德异本
现存的《坛经》本子,还有一种被称为德异本,此本正文与契嵩本一样也是一卷十品,但附记略有不同。从德异为之所作的序来看,此本刊行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此本在日本为经高丽传入的元延三年(1316)刻本,故又被称为“延本”。
5、宗宝本
《坛经》另外的一个本子就是宗宝本。据宗宝的跋文,此本刊行于至元辛卯(1291),是取当时流行的三种不同的本子校雠而成的。《跋》中说,因见《坛经》“三本不同,互有得失”,遂“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宗宝本与德异本内容基本相同,通行的宗宝本前又都有德异的序,因而印顺法师曾认为,宗宝本主要是依据了德异本,其刊行的实际时间也要更晚一些。〔16〕而有的学者又认为德异本有可能是契嵩的再刊本,因而宗宝本所用的底本也有可能是契嵩本。〔17〕所以宗宝本与德异本实际上都属于契嵩本系统。宗宝本与现存的契嵩本和德异本一样,也是一卷十品,虽然品目不完全一样,但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在内容的编排上略有改动。明清之际的王起隆曾对宗宝本大加攻击,认为它是“窜易颠倒,增减删改,大悖谬于原本”。〔18〕但在诸本《坛经》中,宗宝本《坛经》仍然是最为流行的本子,自明代以来,它几乎成为唯一的流通本。
以上各版本的《坛经》,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复杂性,其各种版本之形成,情况也是复杂的。现存各本《坛经》之间并不一定就是直线性的联系,很可能有交叉或并存的关系,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对于研究慧能与南宗思想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坛经》与慧能南宗
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关《坛经》的各种观点学术界并不能完全一致,然而《坛经》之后在流传的过程当中虽经过多次修改补充,但仍基本代表着慧能的思想,这却是大家比较共同的看法。从现存各版本《坛经》的字数来看,存在着时间越后内容越多的情况:敦煌本约一万两千字;惠昕本约一万四千字;而契嵩本和宗宝本则都超过了二万字,这证明《坛经》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不断被修订补充的事实,但并不能因此而把后来《坛经》增加或补充的东西都视为篡改或者伪造。任继愈先生曾指出:“要考虑到,此后的其他版本,成书虽迟,其中包含的思想却可以很早。”〔19〕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晚出来的本子所记载的东西就一定不如先出的本子真实。事实上从现存各本《坛经》的内容来看,现存的各种《坛经》本子大致都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慧能自述生平;二是慧能在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三是慧能平时与弟子之间关于佛法的问答,临终付嘱,以及临终及身后的情形。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各本《坛经》的出入并不是很大。而第三部分,后出来的《坛经》本子在内容上虽然增加了不少,但考之禅宗史中有关慧能及其弟子的记载,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上也还是可信的。所以各种不同版本的《坛经》仍基本上代表着慧能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版本的《坛经》不同的记载中,比较全面地把握慧能的思想,以及慧能思想在南宗发展中的影响,乃至慧能南宗门下的发展和演化。所以对于研究者来说,各种《坛经》的本子都有其不可代替的价值,都有阅读和研究的必要。这正如杨曾文教授所说:“《坛经》在历史上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形成演变的过程,是禅宗历史发展的反映。研究禅宗思想和历史演变,各本《坛经》是重要资料。”〔20〕
宗宝本《坛经》虽然成书的年代比较晚,但却是最流行的一个本子,自明代以来,它几乎成为唯一的流通本。本文主要就是依据宗宝本坛经对《坛经》各品的主要内容及宗旨作一个概要性的说明。宗宝本坛经共有十品,将逐品进行讲述。
第一行由品
1、释品题:本品慧能大师自己讲述他的身世,以及又是怎样去求道、得法、乃至登坛说法的由来。故以行由为品题,行由即是由来之意。
2、主要内容及宗旨:慧能大师在大梵寺说法,首先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以及为什么会去求道,怎样得法,乃至为何因缘登坛说法。向我们展现了大师传奇的一生,还有他高深的智慧,以及得法的艰辛,为法忘躯的伟大,乃至所得之法的高尚。在本品的末尾,慧能大师指出,他所说的法是五祖弘忍所传的“东山法门”,此法门所说的又是历代先圣递代相传的“顿教”。这种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顿教之法,干脆利落,不落阶渐,发人之未发,言人之未言,实乃无上之妙法。
第二般若品
1、释品题:本品慧能大师因韦刺史之请为众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妙义,故以般若为品题。
2、主要内容及宗旨:本品慧能大师继续为大众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之义,在他看来所谓般若之空并不是一无所有等于零,是即空即色,色空不二。般若之空犹如世界虚空,圆含一切万有。而且般若之智乃是自性所本来具有,众生人人本具,无论钝根或利根的人都具有此般若之智。因此修行的人,只要能于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若行此般若行就能到彼岸。在慧能看来,般若在修行中至关重要,此法最尊、最上、最第一,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出。因为般若乃是诸佛之母,众生只要用般若智慧照破五蕴烦恼尘劳,就能成就佛道。修行人如想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需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慧能特别提倡《金刚经》,可见般若在他禅法中的重要。
在本品还体现了慧能识心见性的禅法特色。他认为,自性含藏一切万法,所以应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而不是向心外求法。在他看来,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本解脱,此也即是般若三昧,也即是无念。而所谓无念就是用般若无分别慧去照了万法,虽见一切万法但心无染著,来去自由,通用无滞,这就是般若三昧,也就是无念。可见无念并不是让人百物不思,百物不念,若令念断绝,慧能认为此不仅非解脱,而且还是法缚边见。而如果有人能悟无念法,则万法尽通,甚至能见诸佛境界,至佛地位。
在本品之末慧能还说了无相颂。整个般若品慧能始终将般若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他看来修行者务必在一切时一切处,用般若观照一切万法虚幻不真实,破除一切妄想执著,才能见到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为此他提出行般若行,也即是般若三昧、无念法。而关于这个般若智慧,一切众生人人本具,因此修行者勿向心外求法,而应识心见性,若能识心见性,一悟即至佛地,这又体现了他顿悟的禅法特色。
总之,本品广明般若妙义,欲令一切众生破妄显真,见性成佛。
第三疑问品
1、释品题:本品慧能大师在大梵寺说法,众人听了自然是欢喜备至,但他们中有些人对于佛法中有些问题还是不甚了解,自然不免生疑,现在幸逢六祖说法如佛,于是藉此机会向慧能请问,以求破疑生信。这正如佛在世说法时,也常有人疑惑,请问于佛,经过佛陀的解说,立即断疑生信,而且一信到底,再也不会怀疑。现在慧能为满听众之愿,特地善为解说,使之疑惑解除,瓦解冰消,故称疑问品。
2、主要内容及宗旨:本品主要是韦刺史向慧能大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对达摩祖师所言的“实无功德”一语产生疑惑,求示于慧能,慧能遂以福德与功德有别予以回答以除其疑;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念佛能否往生净土生疑惑,慧能对其的回答首先是,并不否认西方净土的存在,但慧能认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为下根人的权巧方便之说,对于利根人来说,如果能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心净即是国土净,净土就在当下,这就是慧能所谓唯心净土思想。正因为慧能倡导心净即是国土净,因此无处不是道场,无处不是净土,所以他又提倡若欲修行在家也得,不由在寺的主张,并说了首无相颂来指导听众如何在家修行。
总之,本品慧能以见性平等功德,而决众人著相之福德疑,使令了无滞疑,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又以唯心净土,决众生西方净土疑,使了知心净则国土净,若心净则无处不是道场。
第四定慧品
1、释品题: 关于定慧在佛法的修行中是极其重要的法门,定慧本来是指禅修的两个方面,梵语禅即是定慧的通称。〔21〕定属于止,即止其散心,安定不动。也即凝住于所缘之境决不向外驰散流动,使心善住于所缘之处,不散乱不动摇,名之为定或止。慧属于观,乃简择事理的精神作用,所以在《俱舍论》中说:“慧谓于法能简择”。〔22〕这是传统禅法对定慧的基本观点。但是传统的观点却将定慧分割成两个方面或步骤,认为先定而后发慧,正所谓“从定发慧”。由此将定慧割裂,这就导致修行者在实践修行中对禅法作褊狭的理解,造成偏重定或忽略慧;或者偏重慧而忽略定,于此定慧不能双运,修行不能圆满,终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此品即是慧能为大众开示定慧之体一不二的法义,故以定慧为品题。
2、主要内容及宗旨:本品慧能开示众人定慧是体一不二的,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即定即慧,两者相即互含,体一不二,互相渗透,相互依存,体用一如,相即不二,就犹如灯和光不相舍离。慧能这种定慧一体的思想与传统所说依戒而定,依定而慧的说法不同,更具有革新之意。
正由于慧能主张定慧不二,这就使得他的禅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破斥自弘忍以来,特别是北宗神秀观心、看净、不动不起的坐禅观。为此,他首先提出一行三昧。其次,他明确规定自己的禅法是“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23〕无论是一行三昧还是无念、无相、无住,无非都是告诉修行的人,所谓坐禅并不局限于坐,“直言坐不动”,也非克制自己的妄念而不起,空心静坐,如北宗神秀所言看心观静,不动不起,这样并非是坐禅,反是障道因缘,不得解脱。如《维摩诘经》中所记载,舍利弗在林中宴坐,却被维摩诘呵责。〔24〕可见禅非坐卧,可以融禅于日常生活之中,不拘形式,只要念念时中行持一行三昧或无相、无念、无住则无时无刻都是定慧、都是禅,这无疑将禅的观念扩大了,使得南宗禅活泼泼地充满了盎然生机。
慧能定慧不二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传统禅法的革新,也是其不二思想的体现。此不二思想可谓是贯穿于慧能整个禅法之中,并且在慧能禅法中具有极大的意义。
第五坐禅品
1、释品题:关于此品在别的版本《坛经》中也称之为《妙行品》。所谓坐禅即一般所说的静坐修定,其方法是结跏趺坐或单趺坐,并且要在寂静处,放拾一切外缘,集中心力于一境,观心看净,不动不起。经过一段时间,或长一些时间的锻炼,就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或者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这是神秀的北宗及其他宗派所认为的坐禅。但慧能在此品中所谈的坐禅并不是要跏趺而坐、离群索居、独处静处、观心看净、不动不起。他认为自性本定、本净,只要念念时中自见本性,离一切相,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则行住坐卧,无处无时不是禅定。慧能所开示的这种修禅方式,非常的深奥玄妙,所以称为妙行品,或称为坐禅品。
2、主要内容及宗旨:此品慧能开门见山地开示学人:“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也不著净,也不是不动。”〔25〕作为北宗神秀来说他的禅法就是“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26〕可见慧能在这里所要批评的主要是指北宗神秀的禅法。在慧能看来,所谓坐禅若言是看心,心原是妄,如幻如化,虚妄不真实,还有什么可以看?若说是看净,人人所本具的真性本来就是清净,这样又何必去看?如果起心看净,这就等于在原本清净,无形无相的真如上反而生起一种净妄,而事实上起心看净的看也是妄念,这种看也是一种妄作。因此像神秀这样的禅法,不仅不能引导人们达到解脱,反而是障道因缘。由此慧能提出自己的坐禅观,认为真正的坐禅是外能于一切善恶之境心念不起即名为坐,内见自性如如不动即名为禅,因此所谓禅定就是外离一切相,于一切法不起执著即名为禅,内心不乱即名为定。总的来说,他认为,我们的自心本性,本定、本净,只要于一切法不染不著,则随时随地都是坐禅、禅定。可见慧能对坐禅、禅定作了全新的解释。他这种坐禅观扩大了禅的范围和内涵,使得南宗禅生活化,修行方法简易化,不提倡固定方式的坐禅,而是任运自然,不加造作,于平常日用中体悟真常。慧能这种坐禅观也使得南宗禅传播的范围、影响也越来越大。唐末以后,慧能的南宗迅速取代了神秀、普寂的北宗而盛行于全国,发展为中国禅宗唯一的正宗,并且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南宗禅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六忏悔品
1、释品题:佛教有无量的法门,忏悔即是其中重要的法门之一。忏悔,梵语名为忏摩,此云悔过,谓忏其前愆,悔其后过。在佛教中,忏悔之法向来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三种即∶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在这三种忏法当中,作法与取相二忏皆属于事忏,无生忏为理忏。慧能所说的忏悔称为无相忏或名自性忏,这种忏悔应该是从理忏中发挥出来的。这种忏悔不必普请礼赞十方诸佛菩萨,诵念经咒等仪式,也不要求在佛像前发露忏悔,或念诵经文,只是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断除一切导致恶行的各种骄诳、嫉妒等杂心。这种忏悔非常强调心忏、自性忏,因此被称为自性忏或无相忏。除此之外,还说自性五分法身香、自心四宏誓愿、自性三宝皈依戒,自性一体三身佛,欲使行者消障除罪,惑净理圆,是名真忏悔,故名忏悔品。
2、主要内容及宗旨:本品慧能大师首先为大众传自性五分法身香;其次,为众人传授无相忏悔;忏悔完毕,又引领大众发四宏誓愿;接下来又为众人授无相三皈依;最后为众人说一体自性三身佛。慧能所说的自性五分法身香等,都不离自心、自性,而且都作了全新的解释。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修行者,自心具足一切万法,含藏一切。自心具足五分法身香、从自心忏悔、自心具足四宏誓愿、皈依也是皈依自性三宝、三身佛也皆在众生一心中,修行勿向外驰求,而应向心觅,若离心觅法,学法无益。修行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则一切功德宝藏自然具足。这充分体现了他识心见性的禅法特色。如果结合敦煌本坛经来看,本品中慧能所讲的无相忏悔、自性五分法身香、自心四宏誓愿、自性三宝皈依戒、自性一体三身佛等,事实上都属于无相戒的内容。〔27〕
第七机缘品
1、释品题:机,谓根机;缘,谓胜缘。机有利顿,缘有胜劣。机缘相感,自性开发,故称机缘。本品即是记述六祖得法后,在曹溪弘化时,各方学者前往请益,所有师资相契汇录于此,故称为机缘品。
2、主要内容及宗旨:慧能得法后,在曹溪弘化,由于德望所感,四方学者云集,纷纷前往请益。慧能当时度化众生之盛况,这可说是一种殊胜的缘;而学者前去参叩,这些学者即是机。在这些学者中有的人机钝,有的人机利。机利之人在慧能言下就能契悟,而根钝的人,还需再修。本品所记载的都是根机利者,机缘成熟顿悟契性,共有十三人分别是:无尽藏比丘尼、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等比丘,行思、怀让、永嘉、智隍、神会等禅师,以及僧问黄梅旨意、方辩比丘、有僧举卧能偈,其中还有二人不知姓名。他们向慧能请益,由于机利缘胜,故在慧能言下皆有契悟,且能辗转行化,光大禅门。如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从他们的门下后来演化为禅门的五家七宗,使南宗禅更繁荣、兴盛。
第八顿渐品
1、释品题:所谓顿就是不落阶渐,故得一言见性,或半句明心,名之曰顿;多闻不悟,久修始明,需依次修行,名之曰渐。但事实上法唯一乘,本无顿渐可言,谈顿谈渐都只是在众生的根机。利根者言下便悟,钝根者需依次渐修。本品即是记述慧能南宗之顿门禅与神秀北宗之渐门禅分途之弘化,故名顿渐品。
2、主要内容及宗旨:慧能当时在广东韶州宝林寺弘扬圆顿大教,而神秀居住在湖北当阳县的玉泉寺弘扬渐教法门。于时两宗都弘化极盛,各化一方,时人称为南能北秀,也就有了南顿北渐二宗的分别。但一般学者并不了解两宗的宗趣,甚至出现各为其主、互相争执的情况,慧能就为其开示,法本一宗,无有顿渐之分,只是人的根机有利钝。然而神秀的门徒常讥笑慧能连字都不识,能有什么长处。为了勘验慧能禅法到底如何,神秀派其弟子志诚前去曹溪探听。志诚奉命到慧能处听法,被慧能察觉,不但没有责备,还为他开示顿门禅意,使志诚听后茅塞顿开。又记述北宗僧人派张行昌刺杀慧能,慧能如何教化行昌的过程。
通过慧能对志诚、张行昌的教化,充分体现了南宗顿门禅的特色。他的顿悟论主要突出体现在对般若中观不二思想的运用上。首先,在他看来,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圆满、本自具足、本自灵妙,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因此若用般若遣荡一切情执,直探心源,顿悟顿修,则不落阶梯渐次;其次,他主张佛性是不二的,超越常与无常的两边,绝诸对待。在成佛的道路上,没有修行阶次地位乃至大小根器等二元的分别相,只要众生不偏执两边“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28〕此悟只在刹那间。慧能的顿悟思想开启了中国禅发展的新阶段,也使中国佛教思想面貌一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九护法品
1、释品题:如来正法流行于世间,出家僧人负有住持正法的任务,在家信众则负有护持正法的任务。六祖慧能德高望重,龙天护持,四众拥戴,声名远播,震动朝廷。时武则天与中宗皇帝下诏邀请慧能到京弘法,这说明了朝廷对慧能的尊重以及对佛法的拥护。“不依国主,法事难立”。〔29〕帝王对佛教的护持,上行下效,百官也会拥戴佛法,这对佛教的兴盛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本品即是记述则天与中宗下诏邀请慧能入宫说法的经过,故称为护法品。
2、主要内容及宗旨本品记述武则天与中宗宣诏慧能进京弘法,慧能托病不去,并应内侍薛简之问,向他宣讲自己的禅法理念,令薛简豁然大悟,并回奏则天、中宗,朝廷又下诏奖谕慧能大师。本品让我们看到了大师淡泊自居、宠辱不惊、名利不诱的高尚情操,也体现了帝王对大师的尊重及对佛法的护持。慧能不仅道德高操,其禅法也深奥玄妙,他对薛简所开示的禅法体现了他不二的禅法特色,并将中观不二思想充分融入自己的禅法中,使得自己的禅法更简捷又圆融。
第十付嘱品
1、释品题:付者,付托;嘱者,嘱累。如长者付财,嘱累子嗣,以保家业绵续不衰。今六祖大师,一期化缘将毕,示现入灭之际,将自悟自证法门、佛祖历代相传之妙法,付托嘱累于门人,务使法灯不绝,续佛慧命,绍隆三宝,利益群生,故云付嘱品。
2、主要内容及宗旨:本品记述慧能圆寂前对弟子们的付嘱,他要求弟子们在说法时要运用“对法”才能不失本宗的宗旨。并让门徒将此法宝《坛经》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自佛祖历代相传的衣钵就不再往下传了。慧能还提出了自己对文字的看法,让人不要执著语言文字、望文生义。为法海等人说了一首“真假动静偈”,让弟子们依此偈所示修行。若欲成就佛果上的一切种智,必须通达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他向弟子们叙述了从释迦佛到慧能的三十三代传法世系,对弟子们作了最后的开示,说了“自性真佛偈”后,奄然迁化。本品还叙述了大师灭度前的其他一些安排,以及灭度后真身的供养安葬情况。
从大师对弟子们的付嘱来看,他对弟子可谓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这也正体现了大师对法的殷切与苦心。他为弟子们所说的三科三十六对法,体现了他不二的禅法特色;所说的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体现了他对般若思想的重视。由他对文字的观点,也使我们对禅宗不立文字的说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大师虽示现入寂,但留下了金刚不坏的肉身,千百年来让人们仰慕、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