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而出 通塞与觉受
发布时间:2022-11-30 08:53:11作者:僧伽吒经全文通塞与觉受
业障的存在
业报身
别业与共业
通塞与觉受
呼吸的变化
酸痛麻
观待痛
八触
从正经到奇经
男女有别
督脉三关
任脉三关
头部反应之一
头部反应之二
大周天
气之偏颇
业障现前
比丘常带三分病
逆增上缘
着魔
小结
前已讲及有关修定的理论和方法,故今再讲有关身体的反应。前既说:修定乃为消除业障。然业障到底存在什么地方,而我们又当从何着手,以去消除呢?常有很多佛教徒碰到什么事不顺遂,就说业障.业障,说了老半天好象他很懂得业障。但如详细问之,其实他什么都不懂;故业障,乃变成一种大而无当的遁词。因此我们今天就来详述:业障在那里?及当如何去消除!
业障的存在
首先业障存在于观念的混淆及心态的偏端。一个人不管造什么业,基本上都是从观念去造的。所以如观念不正确的话,那要消业便不可能。因此我乃再三强调:真正的消业,唯从开悟里去消。若谓开悟乃太遥远了,故退而求其次,需从看佛书、听开示里去建立比较正确的知见及更纯净的心态。否则,连正见.正思惟都不相应,要消业也难矣!
故欲消业障者,首先得从观念的澄清和心态的净化里去消。所以一个人打坐有没有积效或功德?其实不是去问:他打坐时有什么境界,或身体上有什么觉受,甚至已入四禅、八定也。因为这些,等你下坐之后,便皆成梦幻泡影矣!且在现实的生活中,一点也用不上。故再好的觉受或境界,也顶多算一场好梦罢了。
但如果是观念的澄清或心态的净化,则在我们生活中,便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皆用得着。所以我乃再三强调:打坐不要在觉受上作功夫。因为观念的净化,乃与觉受了不相干也。有时候,我们连打坐了半年、一年,都未曾有任何好的觉受。可是个性急燥的人,却不知不觉中已变得比较悠闲.安定。或者心态本很刚强者,竟已变得比以前温厚.宽柔,故于处理人事上,就比以前圆融多了。
故观念的澄清或心态的净化,有时候是顿悟的,一剎那间就天旋地转。有时候,乃如滴水穿石,慢慢磨透。所以业障的消除,还是当从当下的观念.心态去转化。因此诵经能消除业障吗?拜佛能消除业障吗?问题不在诵了多少经、拜了多少佛,而是它已助你转变了多少观念,净化了什么心态?
而这种改变,既自己可从反省中而明了,抑别人也可从其身心行为中而察觉出来。所以业障的消除与否?其实是很现实而可计量的,倒未必如某些人所说的那么不可思议。
其次,业障又将呈现在身体上面。因为既众生者,不出身心而已!而身心中又是互相影响的,心能够影响身,身也能够影响心。那么就身体的业障来讲,最明显的就是官能的萎缩与气脉的纠结。很多人生病了,然我们怎么确认他生病了呢?就是从官能的萎缩而确认的。比如:眼睛本当可以看的,而现在竟看不见了,或看不清楚了;则乃表示眼睛有病了。同样呼吸不顺畅,乃表示肺有问题;或手不能握,脚不能行等皆然。于是且从各式各样官能的萎缩中,去辨别生何种病?所以生病是业障吗?是业障!但偏于身体的业障。
那官能的萎缩,又是从何而造成的呢?乃从气脉的纠结而造成的。如果一个人气脉本来通的,现却变成雍塞不通;那官能就会变得萎弱,甚至麻木不仁。然由于打坐修定,能使我们本来已经阻塞的气脉,慢慢疏通。而疏通后,原已退化的官能,就能慢慢恢复,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健康.更敏锐。所以一个人打坐,如坐得好。如经典上说,会有天眼通.天耳通等。因为既心能愈来愈细,且脉能愈来愈通,感官就能变得比一般人敏感很多。
业报身
然我们需如外道,刻意用气功等而来调脉吗?甚至常留意于有关身体气脉的变化吗?其实不必!因为我早已声明:不可于觉受上作功夫。但这里有一个观念,须再详加分辨,即是有关「业报身」者。
为什么我们打坐,自会产生身体和气脉的变化?依佛法所言,这身体乃是业报所成,故称为业报身。因此在我们的修行过程里,若不断使观念澄清了,心态净化了;则既我们的业不断在改变,故身也必对应着跟随改变。而身的改变,乃从气脉的变化而肇始的。
故何以有关气脉的说法,道教和密宗的讲法就不太一样?为道教有道教的练法,而密宗有密宗的修为;既业不同故,气脉亦自不等。所以即使原始佛教和禅宗,皆不强调气脉.不着意气脉;但还将有气脉的变化。且这变化应是没有终结的─除非你不再用修行去提升它。
而一般凡夫之所以不能感受到气脉的变化者,乃为他们的生命,本就只能在平面上作扩张或止息。于是因不曾提升,所以不能对应有气脉的变化。除非他生病了,他才感觉到身体有问题;但即使能意识到身体有问题,也不可能如实知道气脉的详情。所以凡夫不懂气脉,是正常的;而修定者能略知气脉的变化,却是附带的─不必在此多费心思。
但关于气脉的通调。我们从道听涂说中,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期待:以为打坐既能通调气脉,则不管任督二脉、奇经八脉、甚至中脉等,反正该通者,皆通矣!工作即可终止。但我还是说:除非你修行不再进步,否则既身心是互相影响的;心若已提升,身云何不跟着产生现形呢?
所以古德虽说:菩萨百劫修相好。然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他刻意修出来的吗?我想不是!又不是爱漂亮,为什么要刻意修相好呢?然而若照正法去修,既身心皆净化已,形相自变得庄严相好。而且这种修为,应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没有终结的时刻。故何止百劫修相好呢?
别业与共业
而业,其实还有别业跟共业的差别。于是因于从过去到现在,既众生的业不断在变化;所以这个时代众生的脉相,乃将与古人有少许的不同。或者如张三与李四,虽属同一个时代;但因别业的差异,脉相还将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宁可不要相信,任何有关「导引气脉」的修法;因为这被误导的可能,总比受其惠者大得许多。
所以我虽也提及气脉的变化,却不得不再三强调:告诉各位有关气脉的变化,倒非要各位依样画葫芦,按图索骥去强求变化;其实不去管它,让它自然变化,这反才是最高明的。因此在佛教的传统上,包括原始佛教和中国禅宗,都不太奢言有关气脉的问题─因为众生的身见很重,如果又讲气脉的问题,恐将引起另一种误导。
然这么多年来,我归纳很多人所问有关打坐的问题,其实很多皆不过是气脉通调过程,所显现出的异象而已!因此如我们能对彼过程,有先前的了解。则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它,而更安心于坐。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否则,或自己胡思乱想,或因放不下而去找一些外道书来看。而那些书都会讲得很绝然,于是最后必形成自我暗示的误导。所以我似违背了禅宗的传统,而多谈一些气脉的形相。但重点乃不在告诉你,气脉将有什么变化;而是若有任何变化,当用平常心去看待它。
通塞与觉受
因此今天的主题「通塞与觉受」,即是讲在打坐的过程中,因于气脉的通塞变化,而将产生种种不同的觉受。然而我所谓的「通」,不是一通永通,既通了,就一切没事。即使不说气脉,就像世间的道路亦然。其最初或只是羊肠小径─也不能说完全没路,只是狭小.弯曲,又颠簸得很厉害。而后来文明进化了,乃慢慢拓宽成大路,而名为「县道」。如县道还不够宽敞,再拓宽成省道。而省道就是终结吗?不见得。如我们经济上许可的话,会再提升以建高速公路。如此,道路的建设应是永无终结的。
同理,气脉也不是通了,就一切没事。其将一通再通,而使愈来愈宽大,愈来愈平顺。就像苏花公路一样,本来弯弯曲曲的,非常惊险;而现在渐把这些弯曲的部份,打直了;且单行道变成双线道,双线道变成四线道。这才使交通愈来愈通畅。所以气脉的「由塞而通」,最初也非全然不通。如全然不通,就必麻木不仁,甚至早死翘翘了。而最后,也非全然地通。我们只是不断去提升它而已!
于是在从塞而通的过程中,乃会产生种种身心的觉受。所以有觉受,是正常的;既不代表他有本领,也非因方法的偏端而造成错觉。但是若能于觉受间,摄心内敛,而专注于方法;这才是更高明的功夫。以上前言,且说到此。故下面就来细述这些变化的过程:
呼吸的变化
首先讲呼吸的变化。刚开始上座时,呼吸大致是比较粗重的。于是以粗重故,乃出入有声而有所谓的风相与喘相。但如上座已久,呼吸乃会变得比较微细,甚至若有若无。而这种微细的呼吸,才是比较健康的。反呼吸很粗重的人,才是有病的。
这一点跟西医的观念很不一样,西医认为要健康,便要多作深呼吸。而中医或瑜伽的观念:乃认为气愈细,才愈代表他的健康。为什么呼吸会由粗而细呢?又因何气愈细,才愈代表他的健康呢?其实这牵涉到气脉通塞的问题。若脉愈通,则呼吸愈顺遂,故呼吸乃变得更微细。其次脉愈通者,呼吸亦将由短而长─即每次呼吸所间隔的时间,将变得比较长。最后呼吸亦将变得更深。
我们看小孩子的呼吸,乃可吸到小腹,而称为「腹息」。然何以中年之后,呼吸就变得比较浅,而只能吸到胸部呢?因为脉已渐渐雍塞。如年纪更大,连胸息也吸不到了,而变成「喉息」。于是以喉息故,呼吸就更粗,甚至会喘;故晚上睡觉也容易打鼾。如年纪更大,连喉息也不可能了,那就准备死翘翘吧!而在打坐的过程里,因有助于养气调脉,故能使原来不通的气脉,慢慢疏通。故若安心禅坐,将使老年人由喉息变成胸息,中年人由胸息变成腹息。所以愈禅坐,人乃将愈年轻健康。
下面再讲「胎息」,胎息就是以全身的毛细孔而呼吸。事实上,人本来就有毛细孔呼吸的,只是大部份人因所占比率非常小故,还以鼻息较为凸显。而毛细孔的呼吸,之所以所占比率非常小,乃表示很多细微的脉已阻塞了。因此若于打坐的过程中,渐把全身较细微的脉慢慢疏通;则以毛细孔呼吸的比率将逐渐增加。于是鼻息,乃相对愈来愈细,甚至若有若无。因此鼻息愈细者,即意谓着气脉愈顺畅、愈疏通。于是细而又细,通而更通;最后毛细孔的呼吸乃能全取代鼻息,故鼻端即不再有息之进出,此即所谓「胎息」也。
而胎息后,有所谓「龟息」─即可在短时间之内,不需再与外界有任何新陈代谢的现象。以上不管胸息、腹息、甚至胎息,都还必与外界的空气,产生代谢的作用;而何以龟息可不需要呢?我的说法是:因为这时新陈代谢的量非常地少,所以他已在体内所积存的空气,就可维持蛮久的时间,而不需要再呼吸。这种情况就像一只动物要冬眠前,都得吃得胖胖的;因此冬眠时,就全靠所积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命力。而冬眠后,它必然瘦一点;但没关系,既从冬眠出来后,它就能继续饮食。或者如太空船亦然,能在短时间内,自给自足。
同理,若一个人修定修得好,他全身的新陈代谢可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能在一大段时间内,自给自足。因此有一种说法:打坐,若入定太久,将使身体萎弱。从以上譬喻,这应可以理解。但没关系,只要一出定,他即能很快恢复。因此一个人能入定多久,就看他新陈代谢的量,能降到多低?好象数学公式,可以计算得出来的。因为正常的话,在他体内所储存的能量将消耗前,他就会自然出定。以上是讲呼吸的变化。
酸痛麻
下面再讲到酸痛麻的现象。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若酸痛麻,即表示身体有病态。然就我所知,痛等还是一种好现象。如刚才所说:若一个人气脉竟完全不通,则唯麻木不仁也。而气脉如开始要由不通而转为通,才会有酸痛麻的现象。
因为脉何以不通呢?为那里有邪气滞留!而现在若要通,即得先用正气而把邪气逼出来。于是在逼出来的过程里,为正邪交战,所以才会产生痛。其实身体任何部位的痛,大致都是正邪交战的现象。比如受伤了,为什么会痛?因为受伤就会感染细菌,而我们的免疫系统─即正气者,就有责任把细菌赶出去。于是在正邪交战的过程里,就会痛。同样生病了,为什么会痛?也为正邪交战故。所以事实上,之所以「痛」,表示你还有正气在。否则若正气衰竭,必麻木不仁,甚至死翘翘也。因此这是另一个思考方向─痛乃表示:你还有本钱可以痛,还有正气可以攻防。所以痛,其实是好现象。
因此在气功上有所谓:气攻病灶。什么叫病灶呢?就是生病或受伤的部位。有时候我们打坐,乃会觉得身体有些部位在痛;而且这些痛的地方,又经常是你以前受伤或生病的部位。为什么未坐前不痛,而坐后反会痛呢?简单讲:以前生病或受伤的部位,其实还未完全痊愈。所以或旧伤很容易复发,或旧病乃经常重患。从气脉而言,也就为它的气脉还没完全疏通,故病根还在。然当我们正气不足时,对这些未全通的部位─只要它还不致于妨害我们的生活,便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我们还有其他事情待忙。
而当我们打坐时,因为既不作其他的劳务,尤其禅坐的姿势:盘腿、跏趺坐,手结印,舌顶上颚,皆有助于养足正气也。于是当正气渐养足时,就有能力来处理以前未善尽其责的工作。所以千万不要错以为:那病本已好了,而打坐却使旧病复发。所以中医上乃有一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是从不通到通,所常伴有的觉受。因此一个人若能安心忍耐,而把痛熬过去,病反将能得到完全的痊愈。所以在观念上,先要认定痛是好现象,才能更安心于熬痛的过程。
而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病的,只是病得严重不严重。如病得很严重,我们便得去看医生,或在家休养。而若病得不严重,故还能继续工作.生活,我们就以为它没病了。其实你去检查,还到处是病哩!如从气脉来讲,即有太多的部位不通。所以在打坐的过程里,这些不通的部位,将慢慢凸显出来。因此我们既要禅坐,便得先有心理准备才行:痛,是必然的过程。所以不必像很多人一直在问:我到那时候才能不痛?如果你这么期待它不痛,则因心理的矛盾,反会更痛苦而已!到那时候,能不痛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愈后来的痛,便愈含糊而没有那么尖锐。因此在观念上,首先得接受它。其次,在技巧上,我们也可用「观痛」的方法,而使痛不致那么矛盾.尖锐。
观待痛
由于一般人对于痛,都是厌恶与逃避的,所以事实上,痛的真相为何?他也搞不清楚,只是一再觉得它很恐怖而已!然很多自一厢情愿而想象其很可怕.很恐怖的对象,若下决心去看清楚后,则反将不恐怖矣!因此对于痛,我们何不换个心态─且来好好观它,到底是什么回事?
对于观痛,首先有「拉近地看」:我们且不要只含糊地说「腿痛」,而要详知是腿的那个部位痛,是脚踝痛?还是关节痛?若是脚踝,又是脚踝的那条筋.那块肉在痛?这好象用显微镜去看,以将解剖得很仔细。于是当专心看.仔细看时,其已消除了对立矛盾。所以即使痛仍存在,却只是痛,而不为苦。不苦者,为心理已没有矛盾也。
其次,有「推远地观」─即把痛尽可能客观化。不要老是想:我痛.我痛。痛是它痛,是腿痛,是腿的脚踝痛;而非我痛。尽可能把身体、腿、脚踝,当作另一个对象来看。于是虽能看得很清楚,但却与我了不相关。
最后如果还是痛得受不了,我且建议:宁可换腿而非放腿。换腿就是本来乃盘右腿,现改换盘左腿。而不要痛到忍无可忍时,便两脚一踢,放腿下坐去也。因为既下坐,就散气矣─故当然就不痛了。但若再上坐,又得重新养气。事实上对于痛,能忍得愈久,对于脉的疏通便愈有效。故若能一次忍到不痛,这个关卡便已过了。因此即使很痛,也宁可换腿而不要放腿─还是继续坐吧!
八触
除了呼吸的变化,和酸、痛、麻的现象外。在《小止观》另有所谓八触─即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痛痒已如前述,至于冷暖、轻重等,有时乃觉得身体比较温暖、比较清凉、比较轻快,或比较沉重。或呼吸的顺畅,气脉的通调;或呼吸不顺畅,气脉不通调。甚至闷胀、摇动。以上种种现象,对一个以打坐用功的人来讲,真是家常便饭!但大致来讲,这些现象都是脉从塞而通的过程中,所经常有的现象。所以不必在这些现象中迷失了自己:或害怕了,而不敢再坐。或太舒服而执着已。因此我还是一句话:以平常心而继续坐。既知道这都是过程,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气脉的变化过程,大致是由表而里。以身体而言,身有骨、有筋、有肉、有皮;而且以皮肉为表,筋骨为里。故脉最初的通调,大致是从表皮开始的。而后继续禅坐,才能由皮而肉、由肉到筋、从筋到骨,再由骨入髓。而气在表脉时,是比较没有规则的─很容易随观念的参差或情绪的起伏,而起变化。但当渐入筋.骨.髓后,才能愈来愈有规则,也愈来愈稳定。
若表层的脉─即皮肉之脉,皆通调已;则会有「气沉丹田」的觉受─气从丹田出发,循行一周而再回到丹田也。而此时的身体,也应比原来更健康才是。
从正经到奇经
在中医上乃讲到:有「正经和奇经」的差别。正经有十二脉,乃对应于五脏六腑─若加上心包,则为六脏六腑。而奇经,古来且说有八脉。然何谓正经呢?依我的看法,循行于皮肉之脉者,为正经。而深入骨髓之脉者,为奇经。所以一个人在通调气脉的过程中,应是先通调正经,再疏理奇经。故若正经的十二脉,已调理好,才能气沉丹田。而气既沉丹田后,才能进一步从皮肉入筋骨,而有奇经八脉的变化。
对于奇经的通调,一般是从任督二脉开始的。何谓任脉?乃指我们胸前的脉─即从下颚的廉泉穴,到喉咙.胸前.腹下,直到丹田为止,皆是任脉也。而督脉者,乃背脊中央的脉─即从丹田,下绕过会阴,而直上脊椎,过颈部.上头顶,而再下达鼻梁下的「人中穴」间,皆称为督脉也。于是不管从背之督脉而上,到前之任脉而下;或从前之任脉而上,到背之督脉而下,皆能完成一个循环。而此即称为「任督小周天」也。
男女有别
对于任督小周天,因男女有别,故反应的次第略有不同。以任者,妊也,故与生育有关系。在中医上谓:前面是阴,背后为阳;所以任脉是阴脉,而督脉是阳脉。故有关奇经脉相的变化,女众乃从任脉开始,而男众则从督脉开始。
故男众者,乃从气沉丹田后,再往下绕过会阴,而后再由尾椎,沿着脊柱,再慢慢往上直到颈部.头顶,然后再从前面下来,直到丹田。而女众在气沈丹田后,乃直接往上,故经胸骨,肩胛,再转往头部。于是在完成小周天前,便有几个特别难过的关卡。
督脉三关
首先我们讲督脉三关。在督脉中有三个最难过的关卡,即尾闾、夹脊与玉枕。首先尾闾关,就是在尾椎的地方。因为气从丹田,以下会阴,再上尾闾时,却碰到骨头。所以尾闾这一关,很不好过。若尾闾关不过的话,气便只好下溢;故将在髂骨.大腿间乱窜,很不稳定。
其次有夹脊关,夹脊在什么部位呢?大致是两边肋骨最后交接的部位,亦即是中医所谓「脊中」的穴位。如夹脊关不过,则气沿脊椎,只走到一半,便堵住了。于是以上半截气不足故,便弯腰驼背。即使刻意用劲将它挺起来,但不久,它又垮下去了!这乃必花很多时间才能过关的。而气既过夹脊,则禅坐时不必刻意花力气,上半身即能自然挺得很直,而不会不久又垮下来也。
最后者玉枕关,玉枕就是我们睡觉靠枕头的地方,也就是后脑的部位。于是因于玉枕关未过,头部气不足,就会老是颓头丧气,甚至昏沉无记,不省人事。以上是督脉三关。
任脉三关
其次,再讲任脉三关,即鸠尾、大椎与玉枕。首先鸠尾关者,乃胸骨跟肋骨交接的地方。如果我们看解剖学,此鸠尾的部位,乃像一把匕首,倒插入胸怀中。所以当气从丹田直上鸠尾时,却碰到了那像倒插匕首的骨头,于是胸中闷痛.郁卒得很。很多女众都将碰到这样的问题,而且这胸闷,不是只闷几个小时、几天而已!有时候要闷上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你若去看医生,他也能诊出很多病来;但就是怎么医,也治不好。原因无它,解铃还归系铃人,既是禅坐惹起的症状,还归禅坐去调理。所以还是安心忍耐,继续坐吧!
其次有大椎关。据我所知,女众气从胸前上后,非直接更上头顶,而是将由锁骨而转到背后的肩胛骨,再由肩胛而入脊椎。然后才由脊椎而上升至颈部.头部。于是在脊椎与后颈的交接处,乃有一个突出的椎骨,中医曰:大椎穴。而大椎也是蛮难过的一关,于是为大椎不过,故肩膀老觉得吃紧.沉重。而大椎之后,即再上玉枕关和头部。这是任脉三关。
头部反应之一
于是不管男众.女众,都得经过玉枕这一关。而在未上玉枕之前,气多积在肩部及颈部。由于气不能上头部故,就会产生昏沉跟健忘的现象。而昏沉者,更将昏沉到连自己都不知觉的地步;于是上座未久,便已弯腰驼背.垂头丧气。根本用不上方法。
且在平常生活中,还颇健忘。很多事情一下子就忘掉了,不刻意记的,一定记不起来;虽刻意记的,还经常缺三漏四。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免怀疑:修行不是当愈修愈有智慧吗?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其实不必狐疑,因为这只是青黄不接的过程而已;若气顺畅了,便能变得更聪明些。
如一个人的气,终于能过玉枕关而上升至头部,则是否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不!我们的头脉非常复杂,故还不是上得去,就能下得来的。于是以上得去、下不来,气积在头部故,就会产生失眠的现象和瞋慢的心理。
此之失眠者,即晚上妄想杂念特别多而睡不着觉,有如喝茶后失眠一般。可是虽睡不着觉,第二天的精神还是非常好。所以若晚上睡不着觉者,可能为气下不来故。于是可以禅坐,而使气下来就能睡着也。
气积头部,为什么瞋慢心会特别重呢?因一个人如生气的话,则以气往上冲故,会脸红脖子粗。反之,如气积头部,也将使瞋心比较重。所以有些修禅的人,似瞋心很重;其实这也是过程而已!而同样对慢心重的人,我们常说他:眼睛长在头顶上。其实不是眼睛长在头顶上,而是为气积头部故,所以慢心会比平常重。
头部反应之二
以头部的气,其从脑后至面前,还有许多关卡。故于过程中,乃将有许多异于平常的觉受:如头顶不通,会觉得头很闷紧,闷得像孙悟空戴着金箍咒一般。气若要通过眉心,而眉心又不开,乃觉得那里像挂上铅锤一般沉重。如气滞留耳部,会有耳鸣.失聪的现象;或者因气流窜,则会产生幻听。同理,如气滞留眼部,则眼球内的血丝,会比较红,好象瘀血一般。甚至在此期间,每朝醒过来,都将发觉眼屎比平常多。如因气流窜,则会产生幻视。
如气已到达鼻端,故上段通了,而下段未通;则鼻涕将流个不停。除非你继续坐,坐到下段也通了,这鼻涕便倏然而止!否则,可能整天都在流,真恨不得拿个塞子塞住算了。同样气将通过牙齿时,乃觉得牙龈好象发炎了。而气将通过舌头前,乃会觉得舌头颇为僵化,故连讲话都不太流利。
所以这些异态,不知者将以为是病态,其实乃常态而已。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气脉完全疏通的人。因此打坐会着魔吗?其实也只是一般的过程而已!或者如俗谓的「走火入魔」,何谓「走火」呢?其实乃为气走岔,而入旁道去了。而气为何又会走岔?其实也为观念的偏端而误导它,它才会走岔的。
大周天
于是如一个人,或从督脉到任脉,或从任脉到督脉,已反复通了好几回。这在道家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曰「倒河车」。而经倒河车者,任督二脉的疏浚工作,才大致告一段落。这时候即谓:已完成小周天也。
如一个人已完成小周天了,则会往手脚的脉,去继续疏通。这更循行于手脚的脉,在道家称为「大周天」。因此俗谓的奇经八脉,若任督,乃唯指小周天。至于其他如阳蹺、阴蹺、阳维、阴维等脉,便与大周天有关系。当然详细的脉相变化,还很多很多;但却不是我今天所要讲的重点,而这些对各位的用功,也不相干。故各位只要掌握一个大原则:就是有任何异象,唯不管它、继续坐。即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之,若把脉相讲得太详细了,或将有自我暗示的误导。
气之偏颇
相信各位听到这里,应大致可以了解:因于通调气脉的过程,所以气在身中的分布,便不是很均匀而是有某些的偏端。因为气脉的疏通,通常不会左右开弓而同时进行。可能是从左边开始,而待左边疏通了,再通右边。所以有时候,我们见某些人打坐身体总是倾一边。如为之矫正后,过一段时间乃发觉他又倾过去了。然过更久后,却可能正直了,甚或已偏向另一边。同样气如为了疏通头部,这时大致是偏上的;如为了疏通任脉,乃偏前也。因此除非脉完全通了,气才会上下、左右完全平衡,否则多半是在偏端的状态中。
然因于气脉的偏端,也会连带产生心态的偏端。首先若偏下者,多贪卑。气从下沉丹田到打通尾闾关之前,大致是偏下的。而贪者,甚至包括色欲、淫欲。反之,气若积聚头顶,乃偏上而瞋慢。又偏前为阴柔,偏后乃阳刚。甚至偏左偏右,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相状。
因此如我们打坐时,乃发觉:当下的妄念中,乃多贪欲。这时你不用紧张,更不必惭愧。只继续坐,便能让它物极必反,而转向上。于是刚才还蠢蠢欲动的妄念,乃如春梦了无痕。所以很多时候,于打坐间竟现起未曾有的妄念,这大致是跟当时气脉的偏端有关系。
当然未必每个人皆能对自己的气脉,这么敏感─事实上,也不需要。可是还得对自己心态的偏端,很敏感。否则或将随着这偏端的心态而去造业。于是旧业未消除,新业又造作了;奈何愈修行,反愈退步呢?
业障现前
但我们也不要为害怕偏端、造业,而不敢打坐。因为事实上,众生总是在造业的。然在不修行时,业障还不显现;反道是愈精进修行,业障才愈现行得厉害。所以一个有正知见的行者,不是求业障不现前;而是期业障早日现前,而能用正知见去对治.消除。
何以谓:修行要有善知识指导?其实如就方法而言,倒未必有什么离奇。而离奇的是:众生竟有这么多古怪的业障。于是在业障现前时,若自己未能察知,或虽察知而作不了主!这时便需要善知识的棒喝。故善知识者,不是常给他甘露灌顶或甜头吃;而是在逆境现前时,能帮他回向到正道而已。
所以有善知识依靠,当然最好。否则应参加共修,期以大众的力量,互相提携.照顾,庶几能于菩提道中,走得更安稳。否则,一个人孤军奋斗;除非知见非常稳固,也除非对自己的心态非常敏感。不然或业障现前,自己还不知道。于是乃为修行,而造更重的业。
其实,世间相本来如此。如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成就更大的圆满,乃必付出更多的代价与风险。所以不修行,业障还不现前;反是愈修行,业障愈现前得快。
比丘常带三分病
所以这观念,乃与净土宗者大不相同。以净土行者多认为:既学佛后,当得佛菩萨的感应,而事事吉祥安乐。可是即使于事事如意的当下,你的业障却未必消已。因此吉祥安乐.事事如意,反将造成错觉。
然我的意思,也非业障乃有一固定的量─就像我欠别人三十万钱,故得一分分去还;而还到最后全还清了,才消除业障。因为业障的消除,还得靠正知见去转化的。这就像一个人生病了,不是病久了,自能痊愈;而是要靠医药调理,病才会好。同理,业也不是现行过,即可消;而是要用正知见和修行去调伏,业才会消。因此我们当反希望,于正知见还分明时,于还受善知识保护时,业障早现行而能有效地去对治调伏。
因此俗谓:比丘常带三分病。而这病,不只是身体的病,也包括心理的病.业障的病。比丘乃为精进修行故,才使业障现前。所以我们不必疑惑:怎么愈修行,愈不成样子了呢?有人说:何以比丘常带三分病?乃替众生挑业障也。其实,连自己的业障都还挑不起,怎有能力替别人挑业障呢?
但是我还得声明:是三分病,而不是七分或八分。三分表示虽有,但还不至于严重。故即使身体有些不顺遂,还是可以照常生活.修行的。而不是身体有些异样,就急着去看医生;如你真的这么娇生惯养,就一辈子看不完了。在佛教界中很奇怪,许多出家众特别爱看病;常自看病还不够,还要呼朋招伴,俨然像个看病团。他们为精进修行故,而使病障现前吗?谁知道!但是观念不清楚,必是看病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生小病是正常的。而你如果不管它.继续坐;则虽这个病消逝了,却又愆生另一种病─因为业障不断现行,故始终有身心不调适的地方。但再怎么不调适,也不过是三分病而已!同理,若是心理的偏端,当也只是三分,而非七分或八分。所以当还能自我节制,而不致于造业生隙才是。
各位知道:我是很少看病的,但我天天就那么舒服吗?不见得!但是我有自知之明。所以如碰到不舒服了,我的原则就是继续坐。坐到这一关过了,再等下一关。而没有其他的绝窍。所以虽「比丘常带三分病」,但如前所谓:一切酸痛麻,其实都是好现象。故能从正知中,安忍以过。
逆增上缘
所以对于禅坐的过程,我乃要强调:不以觉受论功夫。很多人往往会有一个错觉:以为若禅坐有进步,当愈坐愈舒服,而时时刻刻法喜充满。其实如果一切顺遂,倒意谓着你没有进步。因为既用功,一定会把旧的业障挑出来。而既业障已挑出来,就会产生一些身心不顺遂的现象。故不顺遂,却非代表我们退步了。
所以既不要以为觉受坏了,就是退步;也不要以为觉受好了,就一定是进步。或问:既不能以觉受论功夫,那我们当怎么办?很简单,唯继续用方法,直到入定也。其实本来就不用搞清楚,我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因为「功不唐捐」嘛!只要如法用功,自然水到渠成。
而有时候,虽觉受愈坏,愈反是转机的关键。就以痛来说,如刚开始只是闷痛,还不算真痛。而到最后,竟像拿着针、用着锥在那儿反复冲刺。这痛已逼上极点了,然就因逼上极点,才得为转机处。因为能熬过此点,脉就能渐通矣!
因此愈是困逆处,反愈需要坚持。若心烦而不想坐,即更要坐。若痛至不能忍受时,还更需忍耐。因为若修行能如期待中那么顺遂,则大家必早就成佛了。所以在愈困逆处,还得靠我们的信心和毅力,才能坚持下去。
着魔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着魔是什么?」虽论典上曰:魔有烦恼魔、天魔、死魔、五蕴魔。然对很多初学者而言,天魔还看不上眼,懒得找你哩!故魔还非天魔。至于死魔,当还未至。故所着的魔者,且非外在的魔,而是身心本有的业障。所以你用不着去急着翻《楞严经》,看有什么天魔?倒是当时时的自我检点:正知见是什么?而我当下的身心状况又为何?
以心有执着,故才成魔;所以曰「着」魔。因此我们乃不需要去辨明:什么境界是魔?什么境界是佛?其实任何境界,都可能是魔,也可能是佛。但看你的心态着不着迷。
那着不着又是从何而起的呢?从我们的欲:有欲才有着,无欲则无着。在佛法上有一种说法,但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到:天魔乃住在欲界的最高天,名曰「他化自在天」。此即隐喻:若还在欲界,还有欲望,即逃不出天魔的掌中。因此降魔者,不是去降外在魔,而是伏内在的欲。能内无欲,即外无魔。因此初禅以上,即能不受魔的干扰。
小结
修定讲到这里,我们且作个小结:虽身心是互相缘起的,故必有身体的变化和气脉的通调。但对真学佛者,尤其是学禅的人,当确切把握「心为本,身为标」的原则而来修行。我们要从调心中去调身,而不要从调身里去调心。相信大家都听过,打牛跟打车的比喻:如车子不行,你是当打牛,还是打车呢?当打牛才是!
虽道家常批评佛教:只修性而不修命。其实既性命是互相缘起的,则修性就等于修命。就像刚才所讲:菩萨何需刻意去修相好庄严呢?因只要把心修好,即自能相好庄严。同样对一个修定者而言,虽不着意于气脉;但只尊照调心的原则去修行,即自能调脉也。
除非身脉的障碍太大了,以致防碍了修心的主题;这时才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便,来调身脉。这在中国禅宗讲的很少,反是道家和密宗,讲得较多。但即使不知道,也不为过。因为在关键时刻:最重要的还是靠信心和毅力,才能否极泰来。所以我即使也知道一些道家或密宗的修法,但还从来不用。好!今天有关修定调脉的部份,且讲到此!下次再讲修观、证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