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
发布时间:2022-06-24 11:13:16作者:僧伽吒经全文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
问:维摩诘经讲话一二○页,‘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何解?为何供养尊者须菩提而要堕落?在此末法时代谁肯发心布施呢?
答:此节乃对须菩提平等破相之语,能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自解此说也。然此一节破相,重在从‘法执’一方立言,自不宜对初机而述,盖初机空腹无法,散乱而无所立,何有破之足云。须圆其义,否则醍醐成鸩毒矣。
问:又‘维摩经讲话’三三四页七行‘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当时此境是大众变小,或是维摩诘居士手掌变大,祈老居士指明为祷!(李荣棠)
答:读此类经,不能如是著相。若以此等问法,逗机锋则无不可,解经义则大不然,今设一喻,宜细参之!持一薄仅一分之镜,照取郊原,则百里山河,尽入其中,历历分明,请言是镜加厚欤?是百里山河缩薄欤?
问:斌著「心经要释’二十二页五行‘若言其大,微尘不能入,若言其小,虚空不能容’此节难解,请详细说明。(李荣棠)
答:查法师此段文义,是释真如心相,文内明言此心不可以方圆大小之范围形状比拟。二句之义,乃释心不可以说小,因心遍虚空故,又不可以说大,因最微细之一尘,不容入故。
问:‘心经要释’一七八页七行‘第一义空’请解释。(李荣棠)
答:‘空’义有种种说法,此乃指种种义中之第一种义,即是说‘实相’之空,此‘实相’义,乃本具万法,而无一相可得之谓。
问:七月中各佛寺皆举办荐亡此事,所诵经忏中有‘血盆忏’,此经此忏是否佛说?‘大藏经’内有否?在第几册?(李荣棠)
答:此属伪造,大藏不收。
问:本人遇一尼师在化缘分发传单,印有‘佛说救劫真经’内有一句‘释迦佛管天下一万八千年至今已满,弥勒佛接位。’此经出在何处?是否佛说?(李荣棠)
答:此张传单,更是妖言惑众,谤佛谤法,不但扰乱治安,且恐报在三途。凡言释迦退位,弥勒掌盘者,皆是毫无学识之秘密邪教。此教远自汉末,流至元明至清,今又变有种种名词,支派繁多。‘回头是岸’一书,说其来源甚详,初学佛恐走错路者,不可不看,试思释迦世尊降化至今,才二千五百余年,安有一万八千之数,按此一语可想其尚无常识,又何有道可言。后再见此单,速投水火。此一‘尼师’,不辨真假,或系未明佛理之人,宜善言劝导,勿受邪人欺骗也。
问:有些寺院装佛像托星卜者看时择日,点眼开光对否?(李荣棠)
答:尝见佛经,星卜择日,名‘世间意’,均在应禁之列。点眼开光,乃系由法师举行一种咒愿,自与上述意不相同。
问:有位教友托我代问,他要建筑家宅,而俗人劝他要择吉时吉日定方向,依照正信道理,凡事一切唯心造,心善境善,心恶境恶,何有时间地点之限制,请问老居士以何为解?(李荣棠)
答:尊意所见,极为正确。
问:‘玄奘大师灵骨归国奉安专辑’下篇二一五页八行,大师答以瑜珈师地论是弥勒菩萨所作,弥勒菩萨是过去的菩萨,未来的佛,中间应化何身使众生认识,以何方式传达瑜珈师地论使众生知道?(李荣棠)
答:世尊在日,各法会上之菩萨,有他方来者,有此土生者。弥勒菩萨与世尊同时,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出家为佛弟子,如舍利弗及目犍连等,知其由来,则不疑此论矣。
问:同上专辑一三六页佛陀圣迹中尚存提婆达多,战遮婆罗门女毁谤如来生身陷入地狱处,依理说言,地狱乃神识罪鬼去处,肉眼何能见得?据科学理论,地下有地狱甚是疑问?(李荣棠)
答:地裂身入,可曰生陷地狱,身尚未死,而神已坠入,如未命终而地狱相现者,亦是生陷地狱。至罪者地狱相现,普通人固不能见,开天眼者,则历历分明。地狱在地下,下字不必呆板看,此地层下,即可曰地下。应知地内水火风等皆含藏之。此人所知者,而有此四大种,则千变万化,无不有矣。说有地狱,有何不可。然此尚是就物质而言,若按唯识义,吾人所见是地,其他众生所见,未必是地,如人见水,鱼就视之为烟云,天视之为琉璃,饿鬼视之则为猛火也。
问:法华经普门品有段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为何财施珍宝璎珞称作法施,难解?请详加解释!(李荣棠)
答:凡一言一行,均有合法合理与不合法不合理之两面,布施亦不外此例。无尽意菩萨,以璎珞与观世音菩萨,所言之法施,作合法合理之布施解,并非是‘法布施’。应知观音系古佛化身,权现等觉,除佛以外,更有谁能以佛法,向其布施耶?
问:圆瑛法师著「楞严经讲义’第一卷32.页书明此经藏于龙宫,龙宫在何处?是不是西游记中的水帘洞?甚是神奇怪论,用现代眼光观之,是有其事实否?(李荣棠)
答:龙宫在海,有通者能见能入,非我辈凡夫所知,如对此怀疑,指为神奇怪论,居士既是佛教徒,自然信奉佛经,试问天堂与地狱,又在何处,岂非皆是怪论。至云现代眼光,是欲尊重之耶,或欲迎合之耶?所谓眼光,即是见解,现代人如已悟入佛之知见,其眼光自属正确,否则惑重障深,知见自谬,既不足尊重,更无须迎合,吾徒应依法不依人,彼等可随其便。设为弘化著想,契机契理,自有善巧方便之语,不弘法守默可也。西游记是小说,安可扯来以方佛经,涉戏论矣。
问:照愚的看法,一切的宗教也不过是欲望的升华,为什么它偏否认并拒绝厌恶那些异己的欲望呢?(吴捷汉)
答:欲望是爱好希求某事某理之总名,但一切事理,自有善恶之不同;众生性质,亦有贤愚之区别。贤者喜善恶恶,愚者喜恶恶善,如火炎上,水就下,自然之势。各人拒绝厌恶异己之欲望,又奚足怪?宗教家与杀人魔王之欲望,既各异趣,当处反对地位,又何须诧异?
问:佛说众生平等,为何却又有六道轮回之苦?苦从何来?果又有什么标准?人的眼光看其他众生是苦,其实恐怕除了‘自作聪明’的人以外,其他众生并不如人所想的那个样儿吧?人偏又怕来世做畜生,其实不如牲畜的人正多著呢?(无论就哪方面说如智慧、道德、生活……等)(吴捷汉)
答:此需分五段解之:一、众生平等,是说本性上、生命上、改恶向善上、超凡入圣上,皆是平等。并非在众生造业上皂白不分,受报上苦乐不辨。彼造业千差万别,受报亦是千差万别。此皆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非是佛示赏罚。虽众生造业不同,六道受报不同,然在本性等条件上,仍无不同。今以人喻,有总统、院部长官、军、农、工、商等身份;有富翁、乞丐、囚犯等享受。但总称是人,不得称为非人,此平等之义。且其初生时,赤条条不将一物来;其死时,两手空空,不带一物去。自始至终,亦无不平等也。二、苦从何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其来处。三、苦之标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水、火、刀兵、饥寒、灾害,皆是苦之标准。四、如不能达物之情,自然不明物之感想。其实此亦无甚难体会处,鸟兽见人而飞避,是恐怖苦;鼠遭机械蚊遭击拍而毙命,是饥饿苦;鸡鸭猪羊之被宰杀,哀鸣不止,是畏惧疼痛苦;而曰彼不知苦,是未居其地也。如曰其平时不知苦,此正是愚迷不醒,浑浑噩噩之可悯处,如能醒悟则思解脱矣。五、人不如畜,其在享受上或有此现象,如洋人之狗食牛肉面包,中国饥民食糠食野菜。此亦偶然,并非多数,决不能全称肯定,谓‘无论哪方面’皆胜于人也。
问:什么是善恶分野的界线?什么是真假邪正的标准?什么是苦乐的原因?如果人不太自我主观的去武断,我说是无涅槃彼岸,天堂地狱,以及一切被人强分的极端,然否?则又何必去麻烦的寻求或避免它呢’(吴捷汉)
答:善恶、苦乐、邪正、涅槃、生死,本来是无,后因庸人扰之,无中生有,既已有矣,便不能强认是无。如水本无浪,风扰之生,浪生则有覆船溺人之患,此时不能不有所取舍。若风息矣,浪亦无踪,渡者尚有何取舍可言,学佛者亦喻息其风耳。
问:物理学的无被动就不能自动,佛法恐也有能例外,为因缘所生,岂非空中之空?幻中之幻耶?(吴捷汉)
答:无被动不能自动,与因缘所生,其义有相似处。但‘因缘’所生,立言圆融,如两木,作人字形相撑而立,此立即为因缘和合而成,并不能说是左木为主撑右木。亦不能说右木为主撑左木,若夫说‘被动’,则必有‘主动’者,试问”主动’者之动,又从何来?两种学理,固可相通,立言自有精粗之分。
问:在基督教徒眼光里,释尊只是圣人,非神(耶和华上帝)之可比,彼曰上帝能创造万物是宇宙主宰,远非人力所能。愚以宇宙为因缘所生法,并无实在性,独存性,不变性,谁能证明是上帝创造。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开悟人,已不生不灭,了脱生死,神不过是天人,难免六道轮回之苦。他答以既然了生死,何能证明其实,要我拿出证据来,愚以佛教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历代大菩萨,阿罗汉,高僧大德皆是过来人,自可为证人,其明心见性之境界佛经有记载可为证据,彼仍不能了解,要求以普通非佛教徒能了解的浅近具体事实解释,提出证据来,真理是经得起考验,不必争辩论,贵以自证始知,但是必设法令人明白佛理之尊贵,非外道所及,始能尊向他教人起信,有何好方法答之?(白来寿)
答:贵居士大心拥护佛法,悲心转移外道,甚为钦佩!细观来论,亦颇正确,而不能折服彼者,原因有二:一者自之善巧辩才,二者彼迷途已深。何以知其然也。来信嘱区区助以言论,此不知善巧也,盖双方辩论,妙在机锋正对,何能遣人预拟言辞,且佛法之深,后之诸祖尚不知阿难,阿难亦不知迦叶,迦叶更不知佛。贵居士欲令以门外汉知佛,此等于向乡村老太婆朗诵尧典禹谟,其不善巧明矣。至彼称佛是人,不信有涅槃。称上帝是神,而由造万物,彼既教居士拿出证据来,何不先把上帝拿出来,何不把造万物之证据拿出来?其偏见之重,是知其迷途已深,区区亦有立场,譬如音乐家,日日须以乐歌,贡飨群众,居士必欲拉区区携瑶琴,舍群众而至荒山,使对岩石奏曲,冀岩石感娱,权衡轻重,故不能应贵居士之求也。若问岩石不足感之耶?曰否,情与无情,既能同圆种智,故生公能说之点头也。区区无生公之辩才,无贵居士之悲心,度德量力,不能从命!虽然如是,但对于问而不答,亦涉失礼,然此答乃对贵居士说,不必以之转彼。向彼言者,自有契机之语在,其语云何?曰曾睹日本佛化电影,有孙大圣大斗上帝,上帝无术,哀请如来,始得制伏孙大圣,以此知佛至高无上也。或疑此非戏论耶?曰麻三斤,干屎橛,皆能启人之悟,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况西游记之孙大圣耶。谨赘数语,并分答以下各问。
问:何能证实佛已了脱生死,是比神更高尚?(白来寿)
答:凡夫出胎入胎,不脱六道,名曰生死。此生死之因,乃缘起惑造业,此神识被迷惑及业力牵引而投各道,如凡夫做梦,皆积聚之妄念种子,而起现相。了生死者,是照破一切幻妄,业尽情空,真性解脱作主,而不受一切牵引。不再入胎曰不生,既不寄托幻躯,无物可死曰不死,此之谓了生死。断见思惑尽,证罗汉果,断尘沙惑,分证菩萨,断根本无明,证佛果。神与天皆未断惑证真,故仍被业牵生死。谁真谁假,谁高谁低,明眼人自知,非口舌所能争者也。
问: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是怎样的境界,证据何在?(白来寿)
答:佛有三身,在世之身,乃为来度众生,随机之应化,其不生不灭者,是指法身。法身者,即是真如本性,空灵无质,请问虚空有灭乎?虽无形质,却具足‘能力’,遇感即可现相,此名随缘,缘尽相仍归空,此是不变,空中实亦有相,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知空不灭,据理色亦不灭,是不生灭之粗解。科学家所谓‘能力不灭,物质不灭’。涅槃更有多种,一种有一种之境界,非可囫囵一语而了,证者自知,若问证据,让他吃一口滚水,或是吃一碗冰,谅他感到冷热,但人不信时,请他把感到之冷热证据提出来!
问:涅槃之后所谓灵魂(顺俗名词)到何处去?法身是怎样的状态?涅槃与道教的清净无为虚无境界有何分别?(白来寿)
答:本性迷为神识,即外道所谓灵魂,灵魂乘善恶业分别入人天及三途,因神识系妄所幻故。佛家修持,即是断见思惑,生相无明,而转神识成真智,智者真性及法身之异名,至此方名究竟涅槃。灵魂系妄幻,安得涅槃,自然到六道去,真性已解脱,无来无去,大包虚空,无处不遍。道家不知生相无明,误认神识为本来,最高境界,不过生非想非非想天而已,此其区别也。
问:佛之应身遍无量数世界,何以欧美各国,至近世始知有佛,且信者寥寥如此?耶教惟言天堂,不信轮回,何以如此偌大西方,其芸芸众生,并无耳闻目见轮回事实,如中土之所传者?如谓唯心显现,无此心即无此事,则因果之说,岂有地域之界限哉?又历传三世轮回事迹,似皆限于中国,不闻中国之人受生西洋,或其他另一世界者何故?(欧阳曼)
答:一、佛之应身至寥寥如此一段;万法待缘而生,古云:‘佛虽慈悲,难度无缘。’此处所谓缘者,夙世善根也。昔日世尊演说法华尚有五千比丘退席,是彼等无此大法之福缘故不得受。今日欧美,虽云信者寥寥,然已开始信矣,自有障消慧现,佛法普及之日。二、耶教堂所传者一段;六道轮回,出于佛经,乃有神通者,彻知三世,方能道出;彼无神通者,自不能见;彼无深究者,自不肯信。细思之,彼等亦知一二,但不能融会贯通耳。如研灵学者,大谈其鬼,新旧约亦说天堂地狱,而人与畜乃为习见之物,此分明已承认五道矣。试问彼鬼与天堂地狱之身,是何物而变?若云是为人之灵魂去变,变即轮回。何知二五,不知一十?三、‘如谓至限哉’一段;明乎二段之答,此间亦可释然。四、‘又历传至何故’一段;书籍所载,本限于人之所知。以前尚不知有欧美等国,何能记载其人。然王渔洋为高丽国王所转;地藏菩萨在高丽应身,名金地藏;安南人刘建中死后,在中国山东借尸还魂等,此为人所悉知者,安得谓只限中国。又地藏本愿经记无间地狱一段,‘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经语分明,既云羌胡夷狄,又云龙神天鬼,是无量众生,尽括其中矣。
问:鄙人于来台后,曾于梦中历现数境:一、梦中正向佛龛合掌作礼,忽见天空白云结成阿弥陀佛相,遂高声念阿弥陀佛圣号而醒,醒时余音犹在口边。二、梦中见一门紧闭忽高声唱言:‘迷从悟处迷,悟从迷处悟’。言毕遂醒。三、梦有仇人追逐,逃之不获,最后淩空飞行,以为可以脱险,讵回头一望,仇者亦蹑空追踪,忽见一岩洞,洞中有奇形怪状之僧约二三人,其中一人指示:仇怨不能躲避,只有从自己心上解,解则无怨。闻毕省悟,急从自心消解,回顾追我之仇人早已杳然,蘧然遂寤。以上数境,固知皆是幻境,不知亦于宿生因果,有关系否?所言皆实,不敢故犯诳戒,敬求指示?(欧阳曼)
答:居士夙生,当系奉佛之人,梦虽幻形,亦是种子现行一类。
问:文人积习,好为诗词及词章一类之文,其内容要不离于风月幽情,别离怨慕,自属绮语一类;真正发心学佛,此层应否切戒?又见某老居士信佛亦甚虔笃,但为好诗,且刻意求工以求争胜,名心不除,终为大累,曾以此劝之,不知当否?(欧阳曼)
答:不论何宗,修何法门,总不外安住背念。驰意词藻,心常离道,谢之被拒入社,苏之临终颠倒,不皆坐此弊乎?居士劝之是也。
问:佛法重无为功德,布施一度,贵在三轮体空,耶教广设医院学校,克定进度,勤求积效,似属有为功德,但就对器世间之现实影响而言,后者之容易取得人类信仰,解除人生疾苦。转较具体而易进行;窃意佛教今后宜以无为之法修心,有为之法度世,然后济众不落虚空,利生方具事迹,未知当否?(欧阳曼)
答:无为修心,有为应世,大乘菩萨行即如是,三聚四摄,普贤十愿,并非皆有为乎?惜今日佛子,少有发大心者,并非佛法不尚此也。
问:我们嘴说出来的话都有经过心想才能说出来。而我们念经时有时候心向外跑为何经还能诵的清清楚楚?(池慧霖)
答:心念经是心缘经,心向外跑是缘外境,此二缘同时而起,应分强弱,缘经力强,则经文尚能不乱,若缘外力强,经文即不清楚矣。
问:如果心中起了恶的念头,未有行诸恶事,是否也有罪过,恶念感入第八识中,将来恶种子熟时会得苦报否?(张德明)
答:恶念种子,潜入识田,遇缘则起现行,即受恶报,无缘则不生也。经中临终拂子触面生嗔,坠入毒蛇,怜妻姿首,坠入涕中虫身,皆是意念之害。明乎此,则知绵绵密密一句佛号之大用矣。
问:阅读经书,可否随便?还是一定要焚香端坐而后才可以看?(张德明)
答:印光祖师曰,佛法须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读此数语,可知焚香端坐,较随便获益为多。
问:看经书,或密咒,有不识的字是否可以念白字?或超越念。(张德明)
答:咒属于密,本重口传,可以越过不读,经属于显,有不识字,宜查字典。若诵白字,是心存苟且,当涉侮慢,大不可也。
问:我们佛教所作都用此三项 ,如敬茶用三杯,礼佛三拜,念咒亦是三次,念忏悔文亦是三次,这是何意义?请老师开示。(池慧霖)
答:此是我国风俗,以再三为表诚恳,中国佛教徒仍顺风俗而已。实亦不尽然,如供有用五数者,咒有七遍者,或百八遍者,然专取三数者亦有,但非必须如是也。
问:听说经有了义及不了义二种,何种是了义,何种是不了义,为甚么佛的经,还有不了义,若不分别清楚,学了不了义的经,岂不白费?(谢宽观)
答:此不必多疑,不问了义与不了义,皆无白费之过。了义是实说,示出究竟实义,不了义是权说,尚有未尽之义。然众生根器不一,求学程度不齐,施法必须有渐有顿,方能契机。以次第论,不了义是初步,了义是终点,求终必有始,以修持论,了义是正行,不了义是助行,必正助双修。
问:弟子学佛只半年余,皈依三月余,选定净土一门,日诵弥陀,初颇精进,年初一拜年,途经一墓地,心中忽起一‘死’的念头,自彼至今将二月,日日想到今年会死。学佛之人自不应畏死,但多活一日即多受一日苦报,人生淡然无味之想,每盘据心头,烦闷日增,无名火起,乱发脾气,近更茶饭睡眠均无兴趣,每哀告佛祖加被,力诵圣号,并责庸人自扰,或自誓,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均无效,乌云不散,胸中如棉絮堵塞,如此是否为魔事,应如何解救,老师慈悲乞赐垂怜。(陈清清)
答:居士学佛半年,所发理论,俱甚明了,确定利根。而自所警觉,谓‘魔事’,谓‘自扰’,尤属确当,是更能自明,并提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来对治,亦甚对症,仍不能释然者,尚不解人空法空之理,及不解摄心之法。如明人法无我,畏死求死,皆是邪见,如能摄心在定,自不妄念飞腾,烦恼发嗔。今日应先学一切放下,不想过去,不想将来,只照顾当前一句圣号,有事则办事,无事则念佛,‘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不怕妄想,只怕觉迟,若能时时觉照,时时排除妄念,自无魔事,亦不自扰矣。(附语)倘肯屈驾一晤,极为欢迎,每星期四下午五点,可在莲社会谈。
问:念佛同修们,其中有人朝夕设敬饭奉祀佛祖是否必要或无必要。依听讲经内谈及西方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内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万般应有尽有谓何凡间人再设敬饭乎?(张君具)
答:岂独佛祖不食人间敬饭,即欲界诸天亦不食人间烟火,四禅天众,饮食已全断之,况佛祖乎。此不过尽我之心,竭我之诚,佛智鉴照万方,亦知之矣。种我福田,供之自是有益,如梁武帝前生为樵夫,遇雨见佛像被淋,取笠覆之,一念之诚,后报无穷。
问:本人在未信佛之时是无觉,自皈依三宝来,少学经典才知我身是四大假合,是无常的大病体,立即切切实实来学来修来练,要消除内外诸幻病,哪知至现未除清,再发生自性中心病,本人认识是长久病,无妙方可治,大德是当代大医王,故敢求解!(黄米田、黄道空)
答:心本无体,安能有病。所误心病者,不过妄念耳。妄念谓何,过去种种得失五欲六尘,以及现在未来等欲尘,丛集不断,势若群魔众盗,一齐来攻,故成病患。然此病起于自己三毒,幻出诸怪,如求痊可,必去妄念。能信阿弥陀佛,肯念阿弥陀佛,妄念才起,便提一句佛号挡去,如水来土屯,久久自感佛佑,且生极乐。如念佛心轻,念欲尘心重,虽佛来眼前,也救汝居士不得。
问:六方世界,有恒沙佛土,但不知也有西方极乐世界那样七宝庄严否?西方念佛往生,六方佛土,如何去法,是否也要念佛,才能去的?(童瑞珠)
答:六方恒沙佛土,虽各具七宝庄严,惟与西方极乐比较,则有逊焉。缘此莲邦,乃弥陀因地,精取二百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具足五劫所成,思此可知矣。如欲往游六方,先求往生极乐,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朑,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此其去法。
问:有人说,释迦牟尼佛是此界教主,念佛不念释迦佛,反念他方阿弥陀佛,是舍本向外。(慧妙)
答:噫,此语似是有理,实则知一而不知余,故因执而成谤。须知念弥陀名,乃遵本师释尊之教,经训煌煌,岂我独出心裁,弟奉师训,云何舍本?譬如孔子每每称扬尧舜,曰尧舜与人同,曰舜人也,我人也,未闻责以背舍孔子之本,而向外也。
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属宗门抑属教下,古德之禅是否有依之修者希例示。(郭无垢)
答:宗门与教下,乃后来演变之名辞,我辈初学,不易分清,宜先急其所急。今反问一句,唐朝以后,禅宗大师无不皆研金刚,试想金刚一经,属于宗门,抑属教下?明乎此理,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属宗属教,可例而知矣。至云古之禅德,是否有依修者,区区所闻不广,不知者自不能言也。
问:佛法言万法唯心,如某先生言我家右边的房屋没盖好,而先盖左边的房屋,则大儿子将败,诸如此类之风水地理说,可信与否?请开示。(颜贵业)
答:堪舆之学,由来已久,古今说者,有验不验,当有彼之理由非尽虚诞。然学佛者,主说在心,心造万法,吉凶祸福由之。学佛功力微弱,则堪舆之理,或有可凭,学佛功力增胜,堪舆之理被转矣。
问:所谓‘耳根圆通’是到何境界,能听出什么?神仙有此通否?(吴明安)
答:圆通即是境界,能听自性,万法唯心,能听万法。佛门小圣,尚作不到,外道仙人,更无其分。
问:见人杀生,虽发救度之愿,而力不从心奈何耶?(周慧德)
答:力能救之,而功德利益,两方圆满,倘力不从心,只要发心真诚,力若用尽,而自己功德,已同须弥。以理言之,一念之慈,成佛之因,以事言之,八识田中已落善种矣。
问:楞严经中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如何解释?(陈炳林)
答:凡问经文,必指出某卷某章,方为解答,本栏屡屡声明矣。缘答经文,应统观上下脉络所在。不能断章取义,恐失旨也。祈示出范围后,再奉答不迟。
问:我没拜过法师,不知诵经方法,那么要诵弥陀经,普门品经,只在用口念,或有病的人,没跪只坐念,不知可以否?(邱福慧)
答:经属显教,不似密咒条件困难,依文诵读,不须师授,但经中亦有不少之生字,不可粗心以相似之形,而读白字。例如弥陀经之‘俱絺罗’,‘絺’错读希音,‘颇罗堕’之‘堕’字,错读‘坠’音,‘阿 鞞佛’之‘’字,错读闪音等,力避此弊,即无罪过。至于坐念跪念,并无限制,倘能恭敬,坐跪行立而诵,无所不可。
问:因感友人张君,虽供奉观音圣像,却崇老母为千仙万佛之创造者,其经典系由仙人分三才位置(天才讲述,地才翻译,人才笔记)讲记所编印,且未记明著者,及印刷书局牌号,其教义包含释、道、儒,且三界、六道、因果等之说均有不同之处,又云‘天机不可外泄’等云,若按回明老禅师杰作,‘暗路明灯’而武断之,友人之信奉,似乎近邪?虽欲拯渠弃邪归正,奈因彼此之学识在伯仲之间,又渠之笃信已臻至坚不可破之境界,且恐诽谤正法重罪,恳祈赐示其信奉属正抑是邪?何以诱导归正?(李心诚)
答:居士既皈依三宝,而三宝中焉有‘老母’‘仙人’‘儒’‘道’‘三才’等,既读过暗路明灯,则当知一切邪魔等,何尚遇事而不决?此人之学问,谅不能与居士伯仲,是所信奉者,乃无知愚夫,醉梦乱境,七颠八倒,一塌糊涂而已,奚足云教。彼著魔日深,故坚迷难拔,诱其归正,安有定法,惟赖居士观察机缘,善巧劝导,时久业消,或能转耳。
问:有人说佛教是积极的救世的,而不是悲观消极的厌世的,但尼僧剃发修行于深山古刹中,世事不闻不问,这岂非脱离了社会人群?设若人人如此,则国家社会能繁荣进步吗?(金川)
答:众生根器千差万别,有喜为公者,有喜修己者,佛法方便,无量无边,有大乘教义,有小乘教义。大乘教义,度众便是度己,跳火坑入地狱,不疲不厌,此菩萨之行也,佛极赞之。小乘教义修己而不害众,远闹聩隐山林,淡泊无我,此声闻之行也,佛尝斥之。大乘如世人兼善天下,小乘如世人独善其身,善天下如尧舜禹汤文武之流,独善身如巢由夷齐严陶之亚,俱不可非之,且小乘者正为大乘之预备,不有先习淡泊,何能无我牺牲。
问:有人问一尊佛出世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释迦世尊这番来降生亦三大阿僧祇劫乎?但是后来的佛要多久?(顾凤英)
答:三祇之数,指佛修行时间,非指佛与佛出世之距离,释尊灭后,弥勒来时,只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可为证也。证成佛果,惟有一次,余虽屡屡降生,不过应化示相而已,何限时间。
问:我在金门抱著「众生皆我父母’的思想创设了念佛会,算不算是弘法?(鲁成)
答:自己念佛,劝人念佛,又提倡念佛会,将法说与人,非弘法而何。更视众生皆为父母,知见亦正,甚可佩服。但有一言相赠,在家与出家,立场不同,学问无论到何程度,决不能受人供养,受人皈依。倘有机会,还是受戒为正。多看净土书籍,以免行解错误。
问:顿悟自比渐悟大佳,请问其法维何?(李云霄)
答:顿悟实无有法,所谓顿者,其理有二,一为惑业薄而尘欲轻者,障碍较少,悟道较速,一为多生修习,至此生而成熟者。前有喻,如镜染尘垢,染厚者须久磨而光,染薄者经少磨即明。后有喻,如人食量,能容七饼,食时饱在最后一饼,应知后一饼之饱,原自前六来也。
问:维摩诘是否为佛弟子,不然是跟谁学的。其师父是谁。抑或如缘觉无师自悟的?(赖栋梁)
答:其本古德曾云为金粟如来,其迹乃毗耶离之居士。经云‘有国名妙善,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殁,而来生此’。据此其本之所学,非从释尊也。经又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据此其迹则教秉释尊,即是释尊弟子也。
问:夫过去如幻,现在如梦,未来亦然,毕竟空寂,苦乐俱不可得,无一可往心处。然则兴道场,度众生,亦如梦如幻耶?(赖栋梁)
答:三际梦幻,苦乐不得,心无住处,是言有悟有得之菩萨,非博地凡夫境界,万法本属一如,兴道场,度众生,自不例外,惟凡夫迷真著有,菩萨不能不为实行权,从真入假,假设方便而度之。而在菩萨,自了性空,并不著相,所谓水月道场,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问:人往生西方以后,为何清明扫墓时,还拜他呢?是否灵魂还在吗?照现风俗习惯,不管有否生西?人们都还拜祖先的木牌,是否追远乎?或是有灵乎?(李月凤)
答:果生西方,固不来享,除鬼道以外,他道亦不能来享,即在鬼道,亦需至诚感格,儒圣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诚亦难感也。若论追远,则只有尽其在我,申我孝思而已。必求实益,拜时莫如加以诵经念佛,祖先若在西方,莲品可以增高,若在六道,可借佛力次第超升。
问:有一位大德说:在家居士只要尽了护法的责任就好了,毋需研究佛学,更不必要弘扬佛法,此种论调是否正确?(释永兴)
答:学佛者,遵佛之教而行焉,佛度众生了脱生死,尚不分四生六道,况分在家出家乎?背尘合觉,必经闻思修,不研佛学,何闻何修?大乘发心,必受四宏誓,不许弘化,何圆菩提?且菩萨者,必自度化他者也,如依此说,是不许在家人自觉觉他,更无所谓作菩萨也。经中维摩诘居士,光严童子,善德等,具是男子在家等觉菩萨,月上女,妙慧童女等,皆是女子在家菩萨,畜生野干,尚许为诸天说法,以上诸事,皆甚明著。至我国古德庞居士傅大士等,亦是行解相应,自行化他之菩萨,如佛制平等,无此歧异,应依圣言量,可也。
问:佛教出世法,是超出三界,请问三界以上,定是佛国,佛国以上,尚有何所?(张详谋)
答:若以事言,三界欲色秽浊,佛界庄严清净,然虚空无尽,世界亦无尽,此无尽世界中,有净有秽,重重交错,实则并无方向,假名曰上下东西,能超秽便入净,即名超三界也。若以理言,万法唯心,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无三界可出,无佛国可入。心净者虽在三界,即是佛国,心秽者虽居佛国,仍是三界,如五不还兜率等,虽在三界,因皆心净,当地便是净土,我辈今居,本为释迦佛国,因众心秽,眼前便现娑婆。
问:在无讲经道场之地方,欲度化未生信仰者,当采取何种步骤,使其皈依佛教?(陈金泉)
答:识字之人,赠以初机浅近之小册;不识字者,与讲因果及知苦求乐之法;能观机以书以言,契其心理,其收效不减于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