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如孝法师:通过《心经》,让我们找回本有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4-09-24 03:02:30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如孝法师:通过《心经》,让我们找回本有的智慧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观世音菩萨接着为舍利子分析:在“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结论之下,“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

站在“诸法空相”的普遍性上,我们安住于真理并从“色受想行识”中解脱时,看到一切现象的生灭和我们生命本体的智慧没有关系,我们本具的智慧没有生灭,没有外在显示出的“色受想行识”,所以叫做“空中无色”。

“色受想行识”五蕴是属于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有为法,《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到: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以及六种无为法,共百法(见注释)。除开六种无为法,其余九十四种本位法都是生灭法、有为法。这九十四种有为法都是与色受想行识所相应的法,都与我们的智慧没有任何的关系,不是我们的生命的本体。

所以大家要想了解或者观修《心经》,我们要了解九十四种有为法。因为我们日常生活都是在九十四种法中不断地循环往复,但是我们并不认识它,还扑上去抱住了这九十四种有为法不放。我们本来拥有照破一切的力量,但是我们的生命不断被分割,被这九十四种有为法遮盖,所以智慧显现不出来,光明不断被遮盖。所以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我们生命的本体,让我们超越第一层的生灭——突破“色受想行识”五蕴给我们的限制。

下面说到了十二处——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是说我们内心的一种缘起,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境,这两个的结合就形成了十二处的复杂的的心理状况。

“眼耳鼻舌身意”取“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我们现实的状况,需要静下来才能感同身受,不然就会停留在概念里面。

下面说到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是能取所取(见注释)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十八界再加上能取所取,这些烦恼就不断地加剧复杂,在一念心里快速运转,我们还没来得及去清理前面的信息,就被后面的信息无量地覆盖。

十八界是能取所取的复杂相,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我们佛弟子要掌握佛法的基本名相。因为我们就在这些境界当中生活,不断地感召三界轮回的分段生死。所以在我们现在缘起的层面,感召的基本上都是恶道相,或者叫做轮回相。我们要出三界,首先要从这些障碍中出来,让生命达到第一次的升级——生死不断。

【注释】

心法八:心即识心,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此八种识,皆有分别之义,俱属于心,故名心法。

心所法五十一:遍行法五(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法五(欲、胜解、念、定、慧),善法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昏沉、掉举),不定法四(悔、眠、寻、伺)。

色法十一:谓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色。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一、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也。)二、命根,(第八识种子,并出入息、暖气三者,连持不断也。)三、众同分,(如人之类,其形相似也。)四、异生性,(众生之妄性不同也。)五、无想定,(心想俱灭,外道所修之定也。)六、灭尽定,(受想之心灭尽,诸识不起也。)七、无想报,(外道修无想定,命终生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想心不行,如冰夹鱼也。)八、名身,(依事立名,众名联合曰名身。)九、句身,(积言成句,众句联合曰句身。)十、文身,(文即是字,众字联合曰文身。)十一、生,(诸法生起也。)十二、住,(诸法未迁也。)十三、老,(诸法渐衰也。)十四、无常,(今有后无也。)十五、流转,(因果相续,流转不断也。)十六、定异,(善恶因果,决定不同也。)十七、相应,(因果和合,不相违背也。)十八、势速,(诸法迁流,不暂停住也。)十九、次第,(编列有序也。)二十、时,(即时节也。)二十一、方,(即方所也。)二十二、数,(即数目也。)二十三、和合,(不相乖违也。)二十四、不和合,(互相乖违也。)此二十四法,有名无体,不与色法、心法及心所法相应,故云不相应行法。

六种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能取所取:能取即认识的主体,所取是被认识的对象。

《心经》书法:继程法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