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宽运法师: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发布时间:2024-10-28 03:00:20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宽运法师: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这是宇宙人生亘古不变的必然规律。所以佛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希望我们能对这个变化、短暂、不实的世间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虽然如是,我们人类还是竭尽所能,千方百计用尽各种方法,追求寿命永享,天长地久;可是无论再新的科学、再高的技术,亦不可能打破宇宙的自然规律。

近年世界各地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乃至近日接二连三的飞机堕毁事件,如马航、复航、阿航失事,昆山爆炸,云南地震导致严重伤亡的惨况,一次再次地提醒着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永恒的、不变的;既然意外或灾害都是无可难免的,那么,如何才能在减低人为错误因素的同时,尽量保障宝贵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是否能让我们对人生的「无常」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

一、灾难到底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怎么样的启示?

在宇宙规律的自然法则下,人间的灾难既然是无法逃避的,那么当天灾人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以下几点可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忍耐哀伤与同感他人

看到媒体公布的受灾死亡人数逐渐增加,或看到电视画面里的受灾现场,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次心灵的震动。我们可以感受到无数哀伤的人群,也在电视机前暗暗的哀伤——我们正默默地从这些灾难中学习忍耐哀伤,学习同感他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从灾难中,让我们发挥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爱心与同情,让彼此间更加珍惜和友爱。在我们远远地付出哀伤、甚至是伸出援手以作赈济的时候,也分担了受难者面临的苦难,并且在哀伤中学习安慰和期盼、豁达与智能。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目睹灾难中受难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让我们感到一家人能活着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突然的灾难,给我们一个厘清「对自己最重要的事物」的机会。在安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早就忘却了珍惜,忘却了每天一个拥抱,一句关怀的问侯;可是灾难一旦来临,让我们顿时清醒起来了,提示我们生命是如此的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身边人的生命。每当灾难降临,可以发现很多家庭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很多朋友的联系也距离拉近了。因为逝去的人而令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人、身边的人;这也许就是「祸兮福所倚」的道理——就像一句谚语所说:「上天取去我们看为宝贵的东西,那是因为他要另外赐给我们更宝贵的。」

3.舍弃渺小的烦恼与困惑

在灾难带来的生死震撼前面,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困扰自己的那些小事情、小困惑突然都变得不值一提了呢?我们还好好的活着,这就是莫大的幸福——与那些哀失性命、失去至爱亲人的大悲痛、大不幸相比,那些「考试焦虑」、「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感到孤独」的小伤感、小情绪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很多时候,灾难的发生,可以升华我们的承受能力,教我们学会真正的坚强。所以,我们不妨试着用同感灾难的心情,转移自己情绪的重心,跳出自己长久以来被困的狭小心事,看看它们有多么渺小。所以,灾难教会我们鄙视自己的脆弱,向灾难中的人们学习更多的坚强。

4.从心灵出发有效的援助

任何灾难发生之后,每个人所能贡献的虽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对于灾难来说,都是一种弥补与援助。由于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受过专业救护训练的人员,毕竟无法冲到前线去救人,只能从遥远的地方用真诚的心念提供小小的帮助;但事实上对于灾难来说,心理上的波及面,往往比生理、物理上的还要大,所以我们的贡献,要从心灵出发,只要对于这场灾难的重建是良性的,都无妨去做,例如捐钱、捐物资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帮助;而从心灵出发的助人行为,无论帮助的大小,都是一次有效的支持。灾难有时不仅教会我们团结,还能教会我们将身比己、将心比心,有效地去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如谚语所谓「施比受更有福」,这确是不移的事实。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二、无常的真正意义何在?

唐朝永嘉玄觉禅师曾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尽管目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无常是终有一天会到来的,因为这是生命的实相!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它、认识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此才能深入体悟佛法的真义,获得真正的解脱与自在。既然「无常」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那么无常的意义何在?

(一)、「相续无常」和「刹那无常」

「无常」,在佛教中作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之一,指一切有为法,即种种因缘所生的万物,无论是物质的「色法」,还是精神的「心法」,都是生灭变化,不可常住的。从时间的角度,可分为「相续无常」和「刹那无常

」。相续无常,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过程中,必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与其生前与灭后相比来看,似乎具有某种稳定性,这尤以人的生死最为明显,这也是人们普遍能体验到的一种「无常」。而刹那无常,是指在刹那之间也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从理论上说,这是对时间无限分割的必然结论;从现实中来说,则往往被人所忽略,但若仔细省察,也不难发现,如观察我们自己的念头时,会发现似乎有一束意念正在迅速飞逝,没有片刻的停留;当今科学对「微观粒子」运动速度的观测结果,也可以从某个角度证明物质世界的刹那生灭。

(二)、《阿含经》中佛陀有关「无常、苦、空、无我」的开示

1.色即无常,此即是苦

由此可见,正因为无常的客观存在,所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状态,其实是处于一种逼迫、束缚之中。依佛法而言,人的身心世界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成,而这五蕴的本质也是无常的、空的,所以佛陀说:「色即无常,此即是苦。」(《五蕴皆空经》)。有关佛陀对「无常」的开示,在《阿含经》中多有记载。如《杂阿含经》第474经中,佛陀告诉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佛陀之所以如此教示弟子,目的就是希望策发他们的出离心,从而为获得真正的解脱做准备。从历史上看,的确不乏因无常而发出离心的修道者。如佛陀本人未出家前身为悉达多太子,曾出游四门因见人生、老、病、死而发心舍俗求道;安世高为安息国太子,幼以孝行见称,因其父亡而「深厌名器」,将王位让位给叔父,出家修行等等。

2.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

因体悟无常而出离并最终解脱的一个修行关键,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不再贪爱与追逐。一个修行人最初的出离心,可能只是对未来道路的一个初步选择,获得解脱的路途仍然遥远。若要从根本上破除对世界及自我已习惯了的爱执,就必须确切认识到,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即生,缘散即灭,其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有的只是万缘的生灭,而缘亦待缘,是故毕竟皆空。「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杂阿含》第11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阿杂含》第335经)。

因此,从无常、苦、空,而得出了「无我」;实证「无我」就是解脱的关键所在。因为「无常」并不直接地带来痛苦,必须还要与以万法为实有的观念相结合,或与「我」相联系才会产生这种效果。所谓因我而有爱,因爱而有取,因取而有执,因执而有种种的苦恼;而这也就是有情生命之所以流转的循环过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人之苦恼的根源就在于「爱」与「取」,诚如佛陀所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说四十二章经》)

3.如实观无常

是故,如果我们要超越爱执及其必然带来的忧悲苦恼,那么就要如实地认识世界、认识万物的本质。这个过程也就是修行解脱的道路。所以佛陀不仅处处说无常,而且时时教人如实观无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杂阿含》第80经)。而在佛教的观法之中,「四念处」的「观心无常」(其余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可作为无常观或其延展;「观心无常」简单地说就是「内观心识念念起灭,刹那不住,无一常住不变之念,以对治误认受、想、行、识及世俗心理活动为实常不变的执着」,以观心无常的慧力,可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另外,如《佛说八大人觉经》就明白指出:「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我们这个心无始以来,执着我们的身体,始终得不到解脱,这个执着就是障碍,障蔽我们的真性。什么是真性?真性一个是佛性,一个是法性。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因为我们执着色、受、想、行、识为实有,所以我们无法出离,因此现在就要起观照,观照五蕴无我,从诸法无常的苦、空中体证无我,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也就达到了「涅盘」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常与无常的不生不灭的、超凡入圣的境地。

4.色、空不二的、立于中道的圆满教法

那么,从修行境界上说,圣人与同处世间的凡夫有何分别呢?佛教认为,对凡夫来说,「受乐时增贪,受苦时增瞋常受不苦不乐时增痴,不仅身受苦乐,心亦沉溺于苦乐中并增长三毒」;对于圣人来说,「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杂阿含》第470经)。可见,身受虽同,心受却异,关键在于圣人彻悟了诸法之虚妄不实,于是不会有任何的执着与挂碍,因而没有丝毫的烦恼与束缚,这就是菩萨的心境。

「菩萨」,简单地说,是指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悟的人。菩萨发心,往往因为不仅感受到自身所受诸苦的煎迫,更扩而大之对众生生起的深切的怜悯与同情,从而产生了普渡有情的广大愿心。对于初发心,未断我执的菩萨来说,就必须要精进不懈地坚持六度万行,以达到利乐有情、令彼离苦得乐的目的。而《金刚经》中却一再强调,菩萨不仅要有广大彻骨的悲心,同时更要有对空性——无我的体认,圆融二者即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称得上是真正的菩萨。所以,对于一个够资格的菩萨来说,随顺愿力与因缘而度化众生,是永无休竭的任务。

由此可见,佛陀的教法,其实是色、空不二的、立于中道的圆满教法,也就是即在无常中体验真常,从而超越常与无常;所以佛法修行的目的,并不是消积、避世,而是在摆脱无常的世间的当下,远离贪爱、执着与不正见,转五浊恶世为和乐清净的国土。如此的话,就能在无常中见真常,于苦难中见实相,于烦恼中现清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