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宏圆法师开示:学佛一定要正信

发布时间:2024-09-28 03:04:16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宏圆法师开示:学佛一定要正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们讲经,曾经讲经也讲过,序分里面分通序和别序,这一段经文是本经的通序。什么是通序,通序就是佛经中都具有的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经典具足的,一切经典具足的这六种成就,也叫六种正信,也叫正信,一切经典都具足这六种成就,所以它叫做通序,也叫做证信序。好,我们来一个个的解释这六种成就。

如是,就是信成就。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的时候,大众对他说,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回答,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故为信顺。所以这个如是是信顺之词,佛如是说,阿难也如是复述,教人如是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只有真信深信佛所说的法,这样才能够依教奉行,才能得真实的受用。《大智度论》中说:“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中,都无所得”。我们有的居士,曾经就这样来找过师父,他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佛好几年了,每天也做早晚功课,也诵经也念佛,可是生活质量没有改变,贪嗔痴的习气也不见减少,心里的烦恼也没减轻。我们现在看,好多现在这种现象,这就是因为对佛所说的法,没有生起真信和正信。虽然在行为上,表面上看,他是在念佛是在修行,但是他用的还都是这种世间的心,没用出世间的心,还是用的有所求的心,生灭心,求名求利。学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用学佛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欲望,不是信的佛的这种解脱,信的佛的这种真理,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欲望。这样学佛,不但摆脱不了烦恼,不但摆脱不了这种烦恼,能够学到摆脱烦恼的智慧,反而越来越愚痴,越来越贪婪。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正信,一定要真信,要明白世间的一切境相,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刹那生灭的。纵然你得到了,你也只是暂时的,决定不是永恒的,你就费尽精力,使尽计谋,到头来,缘聚缘散,都是什么?一场空。真信了,那你就能把这种贪婪欲望放下,处处借着学佛,向佛看齐,来锻炼我们的心性,锻炼我们看破,锻炼我们放下。放下我们的执着,放下我们的分别,渐渐的我们的这个心性,我们的自性显露出来,和佛等齐。像我们今天看破放下,把所作的一切,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样你的心量就越来越大,不但能够活得潇洒自在,命终之后呢,还能往生极乐世界去做菩萨,一生成佛。所以信非常的重要,倓虚大师在《金刚经讲义》中说:“佛说法四十九年,唯令众生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证,如是为究竟耳”。所以你信了之后看破放下。如是,又是指法之词,从事相上说,是指这一部《金刚经》,这个如是,在这里的如是,从事相说,是指《金刚经》。从理上来说,它是指本经所诠释的真理,诠释的理事不二之中道,理事不二的这个中道。

我闻,就是闻成就,第二个闻成就。我,就是指阿难尊者,闻,就是亲闻,不是道听途说的,是我亲从佛处听闻到的。阿难尊者在佛的这些大弟子当中,被尊为多闻第一,阿难尊者出家以后,被选为佛的侍者,以这样的因缘,他经常跟随佛到各地弘化,亲闻佛说法。大家都知道,阿难尊者的记忆力是非常的好的,一经于耳永不忘失,所以世尊的一代时教,阿难尊者都能忆持,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所以在佛灭度后呢,能够结集经典。那可能有的人就会问了,佛成道的时候,阿难尊者才出生,佛成道,喜讯传到宫中,然后阿难尊者也在同时出生,所以阿难翻译过来叫双喜。第一,有喜得贵子,第二,佛究竟圆满成佛,他叫阿难,翻译过来叫双喜,是在佛成道的时候,阿难出生。然后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难尊者才舍俗出家,出家后十年,才给世尊做侍者,这么一个时间差,那么也就有人问了,那在他做侍者之前,这是三十年的时间差,那佛所讲的经,怎么能称为如是我闻呢?《报恩经》中,佛命阿难做侍者的时候,阿难就求了三个愿望,第三个愿望就是请求佛,为他讲他曾经没有听到过的经。佛曾经讲过的经,请佛再为阿难再重讲一遍,所以阿难对于他做侍者以前从未闻的经,也都能够宣说无谬。这里阿难自称为我,因为我们讲的是般若嘛,般若经嘛,这个我是随顺世间,是随顺世间的假名为我,并没有我见与我慢,与第一义谛不相违背。就像这个《天问经》中说:“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吾我不,佛答言,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有吾我,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实义中说,以是故诸法空无我,世界法故虽说我无咎”。那由此可知,阿难称我,不是凡夫的妄执我们这个假我,不是这个实我,也不是外道妄计之神我,是圣人随顺世间的假名为我,假名为我。是为了能把佛法弘扬,弘化传扬下去。

好,我们再来看时成就,一时,这就是时成就。佛在当时说法的时候有一定的时间,这样听众依照时间去参加法会,才能够成就众生。但是佛讲经有时是在天上,有时是在龙宫,我们今天说,各个空间维次不同,有时候还在人间,龙宫人间天上,各个空间时间这个维次都不相同。比如佛在讲般若经的时候,总共是十六会,就是在四个地方讲的。第一,在王舍城鹫峰山七会,给孤独园七会,他化天摩尼宝藏殿一会,王舍城竹林园白露池边一会。那人间天上的时间不一样,就像我们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是一昼夜,我们的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昼夜,这个时间空间维次不同,就是人间,各个国家的记载的日期,这个记法也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确定,记载佛经的日期是某年某月某日,在结集经典的时候呢,不得已就用了一时。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这样解释一时,“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弟子们善根成熟,感得佛说法,佛把法说究竟了,弟子们都明了了,这就称为一时。说听究竟就称为一时。比如佛说《金刚经》的时间,佛讲《金刚经》,因缘成熟了讲《金刚经》,弟子们听明白了,就称为一时。讲《地藏经》这个时间也称为一时,说听究竟就为一时。无论讲哪部经,凡是佛与弟子机感相遇,说听究竟,就称为一时。大家能听明白这个一时,因为这些都是让我们对佛法生起成就生起信。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佛,这是主成就,完整的音译过来呢,是佛陀耶。译经的法师随顺我们中国人喜欢从简的习惯,所以简单的就译为佛。佛译成中文的意思呢,就是觉者,含有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声闻缘觉,虽然能自觉,但是他只能自了,不能帮助众生觉悟,所以不能称为佛。菩萨虽然自己觉悟了以后也能觉他,度化众生,但是觉行没有圆满,也不能称为佛。只有佛,世尊,觉行圆满。也就是自觉行满慧足,觉他行满福足,就是我们说的两足尊,福慧具足,所以超九界以独尊,是人天导师,名之为佛。这里所说的佛,是指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是处成就。佛讲经要有处所,依据《大智度论》中说,在有四种。第一种在,是天在。是指六欲天人,六欲天人所感得的果报,是因地中,他们修布施持戒十善,而感得的这个果报。由于他的心是很纯善的,所以六欲天人是以善心为在,他这种叫做天在,以善心为在。第二个呢,叫梵在,梵行的梵,梵在。是指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他们的果报是由因地修慈悲喜舍,还有清净梵行所感得的。色界天常修四禅八定,而没有欲界的染污,无色界天常修四空处定,而舍弃有色有碍的这个形骸,这些梵天依梵而住,心里没有杂异的染污,所以叫做梵在。第三个是圣在,圣人的圣,是圣在。这个就是指三乘人,三乘人所修的,都是出世无漏圣法。比如声闻缘觉,断除了界内的见思惑,菩萨断除界外的尘沙等惑,这些圣者断除烦恼,顿超三界,常在空、无相、无作、三圣三昧中住,所以就叫做圣在。第四种,就是我们说的佛在。佛于首楞严等诸佛三昧,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一切智等这个种种的诸慧,以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法门,种种诸佛功德,所以是在本无所住当中随机示现,见有可度的因缘,我们说因缘成熟,即住世说法,所以说佛所住之处,称为在。他的这个在,是以无住为住。

舍卫国,舍卫国并不是国家的名字,它是波斯匿王的国都,舍卫译成中文呢,就是丰德,丰富的丰,德行的德,丰德。因为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而得这个名字,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祇树,这个就是祇陀太子所发心供养的树,给孤独园呢,就是给孤独长者发心所供养的园林,以两个人的命名,所以叫做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是众成就。与就是同的意思,大比丘就是大乘声闻,比丘前面加个大,就是大乘声闻,这些比丘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身,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比丘是梵语,因为有三义所以不翻,属于五种不翻的多义不翻。第一种是乞士,第一种含义是乞士,外向施主乞食以养色身,内向如来乞法以资慧命。这个非常的主要,我们虽说是乞,但是绝对是士,这个非常的主要,是内向如来乞法以资慧命的,乞讨,乞讨不是为了个人的欲望,而是长养我们的佛性,比丘持钵乞食资养色身,可以折伏傲慢,破除贪心,来专心修道。第二个是破恶,勤修戒定慧三学,灭除贪嗔痴诸恶,破恶。第三个就是怖魔,比丘发心受具足戒,登坛白四羯磨成就,这时地行夜叉,空行夜叉,还有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就会传到欲界的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我们称为魔王嘛,因为他是欲界天的天主嘛,这个波旬听了以后心生恐怖,他为什么会恐怖?是因为一个人出了家了,他就会要出离三界,那他的欲界就会少一个子民,所以他会害怕他的子民会减少。所以比丘有这三义,乞士、破恶、还有怖魔。大比丘众,这里的众呢,梵语是僧伽耶。《弥陀经》中没有翻译成众,是翻译成了与大比丘僧。僧是和合众的意思,有两种和合:理合和事合。理合就是大家出家,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证无为之理,了脱生死。事和有六种,第一是身和同住。就是行住坐卧,都要有一定的规矩,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休息,大家这个身体行动是一致的。第二个呢,是口和无诤。

出家人在一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修学无为之理,平时讲话要谈论佛法,有不懂的相互讨论,没有争论的地方,这是口和无诤。大家都是为了学无为之理,不是为了个人的欲望,都是为了学这个真谛,所以口和无诤,没有争论的地方。第三个呢,意和同悦。彼此尊重,不争名利,欢欢喜喜地修学佛法。口和无诤怎么才能够完全的体现出来,就是我们说的要看破,我们为了,学的是觉悟,如果大家觉悟了,为了去修学的是觉悟,而不是个人的这种名利,个人的欲望,你准是意和同悦的。戒和同修。就是大家共同遵守戒律,以佛制定的戒律为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比丘是二百五十条戒律,以戒律来作我们的行为规范,大家来共同遵守。第五个是见和同解。见就是知见,大家依照佛经来研究佛理,知见都是相和的。第六个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这些都是平均分配,平等受用,这个非常关键的,这样才没有矛盾嘛,要利和同均。千二百五十人俱,般若会上听众无量,这里只列举出了常随众。佛最初在鹿野苑度的憍陈如五比丘,这五比丘也是跟佛从皇宫里出来的,侍者,最后都跟随佛出家,这五比丘。然后度的是迦叶三兄弟,迦叶三兄弟呢,不是我们看的摩诃迦叶。我们大雄宝殿上的佛的两边的侍者,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是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中呢,有五位叫迦叶的,一个就是我们大雄宝殿上面的摩诃迦叶,还有就是十力迦叶,这里所说的迦叶三兄弟呢,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这三兄弟呢,他们都是修拜火教的,因为有点神通有点能力,所以这个优楼频螺迦叶,皇帝把他尊为国师。当时佛观察到作为国师的优楼频螺迦叶,他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佛就到他住的地方,现这个大神力来折服他的傲慢,于是这个优楼频螺迦叶,他就归依了佛,率领他的五百弟子,依佛为师。他的两个弟弟呢,也各有二百五十人,也都随佛出家。后面佛又度化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也各有一百人。还有这个耶舍长者子,以及他的同学共五十人,总共是千二百五十五人,现在把零数去掉,所以是千二百五十人俱。俱就是同堂聚会不相舍离的意思,这些常随众呢,这些千二百五十人呢,感佛度脱的深恩,常随佛学,常侍佛前,与佛俱在一处不离左右。还有一个意思,这千二百五十人呢,因为我们刚才讲到了,他们都是从外道度化过来的,还有一定的习气,他们为了降伏自己的习气,要常随佛学的,来改正自己的习气,修学无为之法,这就是本经的通序当中的六种成就,这就是通序。

摘自 宏圆法师《金刚经》讲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