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 律
发布时间:2022-06-22 11:29:57作者:僧伽吒经全文第五课 戒律
一、戒的类别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1.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它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
二、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受持五戒的人,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受持五戒,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槃;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歎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途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三、参加八关斋戒有什么意义?
佛陀为了使正法久住,制定戒律仪轨来规范弟子,让僧信二众各有戒律可资遵循。在家信众虽然无法剃染,佛陀为了让他们也能有机会过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培养出世善根,播下出家解脱的种子,而慈悲开设八关斋戒的方便法门。
受持八关斋戒是以一日一夜时间,体验出家的生活,该日除了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之外,还要遵守三条戒律:1.不以华鬘装饰自身;2.不故往歌舞观听;3.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介于五戒与十戒之间,等同出家人,所以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
四、诵戒的意义?
诵戒的根本意义,在于僧团的「和乐清净」和「正法久住」的理想。受戒者领受戒法及戒体之后,恐有遗忘,或有意无意之间有所违犯,因此在固定的时间(半月半月)中,或一人,或多人,共同重诵戒条,以温故知新,再次互相提醒警惕,俾能清净持守戒律。但是如有违犯者,诵戒前先要忏悔,无私无隐的发露过失,出罪还复清净,不受罪过的障碍,才能进向圣道,趣入解脱。
五、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去侵犯别人。
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六、杀死蟑螂、老鼠、蚊虫等,犯戒吗?
佛教以「人」为本,所以不杀生戒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不通忏悔的根本大戒。杀死蟑螂、蚊蚁等,则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和杀人不同。因此,以人为本的佛教,有时为了防止传染病蔓延,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而杀害虫蚁等,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当然,如果能够事先预防或驱逐,那是最上策,就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伤害。
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间伤害的小生灵更多,这种无意中杀害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属轻微。佛教重视的是动机、存心,怀著瞋心而故意杀生,那就必定要受苦报的。
此外,若依广义而言,浪费时间,破坏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也一样要珍惜爱护。现代社会都在提倡护生环保、主张生物自由平等,与戒律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吸毒是犯佛教的重戒吗?
凡是扰乱神经系统的物品,如速赐康、安非他命、鸦片、大麻、白粉、烟酒等刺激性的东西都属毒品。吸毒不但吃掉自己的健康、生命、荣誉、人缘、前途,甚至因为吸毒而家破人亡,断送一生幸福者,比比皆是,所以毒品要绝对禁止。
佛陀虽未制定不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酒戒,五戒中的「不饮酒」,就是拒绝刺激性及会覆盖清明神智的物品,以现代角度诠释,不饮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犯五戒中的饮酒戒,这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之一。
八、破戒与破见有什么分别?
破戒可忏悔,破见不通忏悔;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忏悔纠正,破见是根本思想的错误,在见解上无法再接受佛法真理,就永远与佛道无缘。
因此,学佛应有正知正见的正确认知。
一般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不懂改过,自然罪过加重,只有沈沦三途恶道。
因此,在佛教中,一个破戒的人并非可耻,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个破见的人,则有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就如同在政治上,思想犯的罪过比较严重。在佛教的戒律上,错误的思想见解,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昧于因果的邪恶见解,是烦恼的根源,也是障道的因缘。因此,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首先要培养正见,有了正当的见解,才能勇猛精进,深入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