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宣化上人:怎样修行才能具道这种因缘?

发布时间:2024-11-10 03:04:59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宣化上人:怎样修行才能具道这种因缘?

怎样修行才能具道这种因缘?

如何修习“止观”?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力的问题。力就是具道因缘。

怎样修行才能具道这种因缘?

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种性?在梁摄论上说:“多闻薰习,与阿赖耶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这个种智为因。

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有胜欲乐、大菩提,及起行的因缘?

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方便力?要依六种方便,才能成就悲智。所谓“悲智双修”,这是修行的基本法。六方便就是(A)慈悲顾恋(B)了知诸行(C)欣佛妙智(D)不舍生死(E)轮回不染(F)炽然精进。

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善友劝发的因缘?

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所观察悲智的境界?

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信、进、念、定、慧五根力?

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观察自他、事理、药病、善于选择的力?

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奢摩他(止)的力?

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毗钵舍那(观)的力?

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应做不应做的思惟力?

止是止静,观是观察,合起就是“止观”。所谓“修习止观”,止什么?止住无明妄想、止住淫欲心。能止住,就生智慧。观什么?观察是否还有无明妄想?还有淫欲心?如果有的话,一定要降伏它。

古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要静观,就是止观。能止观,就能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格物”功夫。格物是穷究事物的道理,也就是革除你的物欲,返回到自性上。能革除物欲,就是返本还原,明心见性,才能致知。生出智慧,才能修行。浅言之,这是止观的功用。

止观就是静虑。初修时,静是止,虑是观。修成时,静是定,虑是慧。修止观是天台宗的法门;修禅定是禅宗的法门。其实修行人,都要修这两个法门。不过,这二宗偏重而已。修止观,可以令脉搏停止、呼吸停止、想念停止、知觉停止,可是不是死人。

在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

得个明白。明白是观察中所生出来的,也就是“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佳兴就是最高兴的快乐事。这种事,不可自己独占享受,要和所有的人同来快乐,所谓“与民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修止观的人,首先要把一切妄想习气停止,就生出智慧。知道一切的善法,来观察一切事物,才能明白。

明白人,不会做颠倒事。古人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能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不知足,便生贪心。有了贪心,就会受到侮辱。为什么?因为彼此都贪。你争我夺,而生出斗争心。有斗争心便有优胜劣败的现象,胜利者就骄傲,失败者就侮辱。

如果能知足,而无贪心,就不会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从不贪求。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循规蹈矩,便无危险。若不知足、不知止,便要受侮辱和危险。

修止观的人,首先要停止贪根,然后观察贪根是否还存在?有了止观的力量,再修禅定,双管齐下的修行,定会有所成就。止就是诸恶莫作,观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修行,不要知道太多。知道多,不修行,反而误事。在口头禅用功夫,说的很妙,行的不妙,那是没有用处。好像开花不结果的树,花虽然开的鲜艳,可是不结果实,那有什么用呢?

恭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浅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