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8

发布时间:2024-12-20 03:04:38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8

4所被阶品

有二部分,(1)料简,(2)总收

(1)料简

已知《阿弥陀经》,文字简略含义丰富,言语浅近意旨深远。但没有表明加被什么根器,有什么阶位等,先说明料简。前三种不是加被的根器,就是无信的,无愿的,无行的,反之都是加被的根器。

先说明根器,有是有非。顺次等级,有胜有劣。要使众生舍非从是,弃劣取胜啊。信,就是相信众生与佛不二,众生念佛,一定能往生,究竟成佛。如经上说的:“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就是啊。愿,就是信不只是信,如子忆母,敬仰向往,一定想往生,如经上说的:“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就是啊。行,就是愿不是虚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如经上说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啊。信愿行这三件事,号为资粮。资粮不充分,不能前进。再说这三件事,如三足鼎立,或者都没有,或者有一个缺二个,或者有二个缺一个,都不可以啊。又用比喻说明,譬如五谷,那没有信的,就是不信这种子是谷子,栽培这种子,一定能长成谷子啊。信而没有愿的,虽然知道是好种子,但无心求谷子啊。愿而没有行的,虽然希望得到谷子,但不去耕耘啊。都没有或者互相有缺,根据上面的例子可知,这三种,都是低劣破漏的根器,不能承受甘露法味,所以不是根器。又有世人虽然施行了众多善事,对于极乐佛土,没有信愿行,也不是根器。虽然有过错,对极乐佛土,有信愿行,也叫根器,反而都是根器。如下面说明的。

在这根器中,有辈有品,分为三辈九品。九品又分九品,三辈又分三辈,这样再细分,辈品应当无量,如二部经中说的。

其次说明等级啊。所谓辈,大本《无量寿经》分三辈。所谓品,《观经》分九品。所以说三九。三辈之中,又有三辈,就成九辈。九品之中,又有九品,就成八十一品。辈是无穷,品是无量,就成了百千万亿辈品,所以说应当无量。所以这样说,都是念佛,同样往生。而修中有事有理,功中有勤有惰。随因感果,地位自然有分别。所以《涅槃经》说十二因缘,本来没有二法。而下智人观照,得声闻菩提;中智人观照,得缘觉菩提;上智人观照,得菩萨菩提;上上智人观照,得佛菩提。那么天人同样吃饭,饮食有精粗不同,象马兔三兽同时过河,水分深浅不同,怎么可以忽视啊?倘若自负认为自己是利根,听说念佛就要轻视,哪里知道辈品有天渊的差别,在于人的修行而已,始终不念佛,你就是钝根啊。好奇负胜的人士,希望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吧。

(2)总收

所谓总收,就是只要持佛名号,必定往生极乐国。那么或高或低,或圣或凡,甚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道有阿弥陀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都蒙佛的救度得到解脱。

所谓高低,就是因为上品就达到彼岸,下品还胜过天宫。而品位虽然有悬殊,都是不退菩萨。所谓圣凡,就是因为具缚凡夫,只要能往生,就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最终成为圣人。这是专举那顺从佛意的。下面说信疑赞毁,就是包括违背佛意的,也没有不获益的啊。问:“信赞应当是善根,为什么疑毁也是善根?”答:常不轻菩萨授记别人,都当作佛。别人怀疑不信,甚至打骂,因此堕地狱,从地狱出来,最终成佛道,难道不是打骂从怀疑产生,怀疑从知道产生?知道是从听到产生,听到知道有佛,然后产生怀疑。从不听到知道,怀疑从哪里来?因为听到知道,佛这一字,已经蕴藏在八识田中。种子投到土中,雨露滋润,终有生长的时候。那毁佛的,道理也一样。所以说只要知道有佛,都成善根,毕竟解脱。不听到不知道,就不成种子。

5能诠体性

有四部分,(1)随相,(2)唯识,(3)归性,(4)无碍

(1)随相

已知《阿弥陀经》加被根机普遍,但还不知能诠,什么是体性?依古人展转十门推知本体,浓缩为四个方面。先说明随相,其中又有二部分。一是声名句文,二是所诠的含义。因为文与义,都属于相。

十门展转,详细的见《华严玄谈》。圭峰大师又在其中简化约束,成为四门。第一声名句文。根据大小乘教,或以声为教体,或以名句文身而为教体。现在依清凉大师,通收四门。以声为教主,名就次第排列,诠释自性。句就次第安布,诠释差别。文就次第联合,是上面二个依靠的。这名句文三个,就是为声上诠释表法。只有声,就不能诠释含义。只有名句文,就没有自体。兼顾这四件事,就是教体,因为“假、实、体、用”相辅相成啊。第二所诠的含义。这声名句文,如果没有所诠释的含义,就同《玉篇》《广韵》一样,没有意义。如果只有含义没有文字,妙理凭什么能显示?实在因为文字随从含义,含义随从文字,文字含义相互辅助,才成教体。所以《阿弥陀经》,从“如是我闻”,到“作礼而退”,是声名句文体。而其中说的依正二报,信愿往生等,是诠释的含义啊。因为这二者,交相随从,就成为教体。

又至于根据佛法显示的义理,无非都是佛事。如香饭光明等,可知每一法都是教体。

法能显义,那么法法自然彰显,不需要文字。如《华严经》的云台宝网,毛孔光明,都能说法。《净名经》说,有的佛世界,用香饭作佛事。有的佛世界,用光明作佛事。甚至一色一香,一举一动,没有一法不是佛事等。现今《阿弥陀经》,水鸟树林,都宣说妙法。那么随便举出一法,都成教体。

(2)唯识

所谓唯识,就是这文字这义理,都是识变现的,有本和影四句。

所谓四句,一是只有本没有影,就是小乘教,不知道教法都是唯识变现,认为如来实有说法。二是也有本也有影。就是大乘始教。因为佛自己宣说,文字和义理,都是从妙观察智的净识变现的,名叫本质教。听者的识上变现的文义,名叫影像教。诸佛与众生互为增上缘。三是只有影没有本,就是大乘终教。因为离了众生心,更没有佛。只有大悲大智是增上缘,使那根机成熟的众生,心中显现佛的说法,所以佛教全是众生心中的影像。四是不是本不是影,就是顿教。不只是心外没有佛,众生心中的影像也是空。因为性本来可言说的,就是不教之教,所谓“尊者无说,我乃无闻”。说和听都没有,唯识而已,这是以识为教体啊。现今《阿弥陀经》,是对应终顿二教。那么众生的心乐意出离,自然在心中见到佛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信愿往生。而其实没有说没有听,所以识是教体。

(3)归性

所谓归性,就是先前所现的万境,摄归能变的八识。现今把所现的八识,又摄归能现的一心,那么性是教体。

所谓一心,就是真如自体啊。从这个真如,流出教法,所以会集法相归到本性。那么所谓重颂如,授记如,十二分教,一切都是真如。以上展转推寻真实的义理,极至到这里。譬如物不离梦,梦不离人。《圆觉疏》说:“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只是一心,就是以自心为教体啊。现今《阿弥陀经》,讲依正信愿等法,文字和义理,究竟都是归到一心真如。所以古德说:“诸大乘经,都是以一实相印,作为经教体。”《阿弥陀经》一心不乱,就是实相,就是真如。那么会合前面二种,会归一心,就是教体。

(4)无碍

所谓无碍,就是心境理事,本来是交融的。心境以及理事,是名随相,心是唯识,理是归性,都是交融的。

所谓交融,就是因为一心原本有真如生灭二门。真如就是生灭,所以理不妨碍事境心。生灭就是真如,所以事境心不妨碍理。现今这《阿弥陀经》,心就是土,那么一念无为,而不妨碍池楼鸟树昭显排列,众生信乐,随愿往生。土就是心,那么七宝庄严,而不妨碍全体空寂,不立一尘,其实没有众生往生极乐国的。那么心境理事,互相融合摄受,成为教体啊。

6宗趣旨归

有三部分,(1)总陈,(2)异解,(3)正意

(1)总陈

已知《阿弥陀经》能诠的体,是包罗万法,但还不明白宗趣,应当在哪里?那语言崇尚的是宗,宗的归向是趣,但有通别。通论佛教,是因缘为宗。别就是依古人的十门,从我法俱有,到圆融具德,前前后后,次第深浅,所以经典,各有宗趣。

尚就是崇啊。圣人立教,一部语言文字,崇尚什么?所崇尚的,取名叫宗,归就是至啊。立这个为宗,是为了求什么事。归至的目的,取名叫趣。所谓因缘,就是区别于无因邪因。一代时教,超不出因缘。如所谓“因缘故生灭,因缘故即空,因缘故即假,因缘故即中”,佛教的宗旨,因缘摄尽了,所以叫通啊。所谓十门,就是第一我法俱有宗,内执有我,外执有法,名为附佛法外道。第二法有我无宗,就不同外道了。从这里从前到后,由浅入深,直到第十圆融具德。十门的分别,详情都在《华严玄谈》。如果简缩为五,不出有,空,法相,法性,圆融。现今这《阿弥陀经》,以法性为宗,把净土依正信愿等,都归到一心。

因为一心不乱,就是法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