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学佛第一步,依止善知识,信心要牢固

发布时间:2024-10-11 03:02:30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学佛第一步,依止善知识,信心要牢固

文:静怡苑心灵乐园

编者按不管是学显宗还是密宗,大乘或是小乘,对每一个学佛人来说,依止善知识至关重要。在世间,师长是我们恭敬的对象,学习如何依止师长,是人规的范畴。慈诚罗珠堪布讲“依止善知识”时,让我们学习《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依止善知识的部分。因为没有传承,除了上师在课上讲过的那部分,其余的内容我们都未曾学习过,所以我们也只能像小朋友一样,一起过河,大家把自己的理解分享出来,作为一种参考。但通过这样的学习,至少能让我们对如何依止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有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善男子,汝求善知识,不应疲倦。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关于这一点,现在的我们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谁跟我们说,现在索达吉堪布在200公里以外见大家,我们绝对分分钟抱团出发,所以上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们现在不是没有信心,而是信心太过分了。”

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

对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除了现实版的善知识,还有通过DVD、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给我们传法的善知识。在一些学佛团队当中,就有人每周都会穿过整个成都市去某个地方听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会有一些怕苦怕累的心态,“今天太阳太晒了,还是不去了吧?”“今天又是刮风又是下雨的,还是不去了吧。”

听老师兄们说,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山上讲课的时候,条件还不是很好,一年365天,多数时间里地上都是稀泥浆浆,再加上有高原反应,很多人都不愿去经堂听课而是在家听收音机,法王如意宝就会训斥。索达吉堪布也针对这种现象开过玩笑,平时从来不上课的人,一上密法课就从“山洞”钻出来了。

如果我们也在山上,可能也会如此:如果上师传大圆满我就去经堂,如果是一般的法还是在家里待着吧。所以,从某种示现来说,我们对法的求取精神还是比较差的。

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

可能一开始我们对师父的信心非常大,当有机会能在师父身边发心的时候也是满腔热情,但好景不长,有可能就因为师父表扬了A却没有表扬自己,或是因为师父无意间对某一个人一次微不足道的关心,就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其实善知识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有时候就是为了消除我们的我执,如果仅仅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退转,那我们毁的是自己生生生世世的善根,迎接我们的就是无穷无尽的轮回,这太划不算了。

供养善知识,不应休息。

这里的休息不是说一刻都不停歇,而是指要长久坚持。供养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供养是闻思修行,中等供养是声语意恭敬承侍,下等供养是财物供养。一般人认为供养钱财是低级的供养,但是当数量超过了我们内心能承受的范围,依然会生烦恼,不愿继续。在作中等和上等的供养时,一天、两天倒还可以,一个月、两个月也勉勉强强,但却很少有人能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

受善知识教,不应倒错。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虽然听得是同一堂课,但是不同的人理解的意思甚至可能完全颠倒。所以,在理解善知识所讲的法义方面,我们还是要反反复复地学习、琢磨,尽量get到善知识的意思,多听闻、思考,尽量避免颠倒理解的情况发生。

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

这不是说我们一开始学就没有任何疑惑,而是说通过闻思解决了问题以后,不应有疑惑。最初的时候,什么疑惑都会有,但通过闻思的方式可以解决,所以上师们一直提倡不要迷信,要智信。在有疑惑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多闻、多问,否则,我们很可能因为不明白一些佛法的原理而退失。

不听课就不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会有疑惑,有疑惑又没有解决,就很难坚持下去。如果有了见解,那么见解就能支撑着我们一直往前走。认为没有问题是太高估自己了,当内心有疑问的时候,不妨把上师的书翻看读两句,内心一定会豁然开朗。

内心的疑惑一定要通过大量的闻思才能解决。如果有了疑惑却不解决,或者通过闻思,知道了经论当中是怎么说的,但却坚持认为“你说得有道理,但我不听不信”,那这就是一种邪见了。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

出离门就是解脱的一种方法。当听到上师告诉我们解脱之法以后,就要奋不顾身往前冲,就不要再想着等儿孙长大了、娶媳妇儿了、挣钱了、把房子盖了再来求解脱。别再犹豫了,当下就去做,世间的活路比命长,我们永远做不完,除了生死这件大事情,其他都是闲事。

见善知识随烦恼行,勿生嫌怪。

在依止之前,如果发现对方随烦恼行,最好就不要依止了。因为这样的人容易让我们生邪见,其次,这样的人值不值得我们依止也要打一个问号。但在观察了以后,认为这位善知识值得依止,那在此过程中,善知识可能会在我们有所成长的时候,为了让我们不要有太多分别,可能会示现一些“随烦恼行”以考验我们的信心,看我们是否具足清净观。如果这时我们因为有分别心而退转,那只能说是我们福报不够。

平台君就听说,法王如意宝在最后一次给大家传大幻化网的灌顶时,非常反常地找大家索要供养。法王如意宝不是在乎钱财的人,穿的衣服袖子上都是烂口子,他把所有的钱财都分给了弟子,但唯一在那一次,三番两次地“嫌弃”弟子们给的供养太少,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管弟子“要钱”,如果在这时生起嫌怪之心,以后再后悔都来不及了。

有时候善知识示现的贪嗔痴慢疑,都是有必要的。我们要珍惜和善知识在一起的缘分,他们言行之中的秘密深意,是我们无法领会的。只要我们认定这是我们的善知识,就要相信,善知识的所作所为都是有原因的。

宗萨仁波切因为他的“出格”行为,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但是对于这一点,仁波切曾对弟子们解释过,他说,如果我们对他期望值太高,要求他持戒清净等等,将来我们就会对他失望。的确,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到对上师没有要求,不管上师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接受,不会对上师生邪见,对我们而言是巨大的保护。

宗萨仁波切这样做,其实是出于对弟子慈悲的关爱。也有师兄曾听离宗萨仁波切很近的人说过,仁波切私下特别谨慎,对上师三宝有着非常清净的信心,该做的功课,该做的事都做得非常好,一旦出门就化妆成“坏蛋”。

不仅仅是宗萨仁波切,还有很多善知识,他们的烦恼也是做给我们看的,是用来考验我们的,因为我们只有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情况,才能在沙里淘出金子来,善知识们也要通这种方式挑选出真正能够交付正法的法器。

我们的内心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渣滓”,上师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其实上师的所有行为都是我们内心的化现,如果能够明白一切万法都是内心的化现,那么,善知识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我们表法,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搞明白。一定要记住,善知识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我们好,而不是他们需要这样。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

一旦我们对善知识生起了信心,就尽量不要改变,哪怕是看到一些所谓的“不如法”的行为,也要知道,不是善知识本身有烦恼,这是善知识调伏我们的途径。

学过般若的人都知道,世界上从没有一位在我们心外的善知识,一切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影,我们的心彻底清净,我们见到的善知识就是佛;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见到的善知识就可能是流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