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一法具足一切法,信愿持名,微妙难思!

发布时间:2023-09-08 03:07:00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一法具足一切法,信愿持名,微妙难思!

净土法门,信愿持名,暗合道妙,潜通佛智,微妙难思。略举古德言教:

《彻悟祖师语录》,示众曰: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 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 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

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略议: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六道,是心是六道。观察自己的念头就可知道与哪界相应,无须问人。无非善恶无明之念。净因何在?南无阿弥陀佛)

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念相应。是则起妄之后,归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随净缘,即佛法界。迷,随染缘,即九法界。。。。。。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略类一班。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如或未能,但当任便观察,随分受用焉耳。

蕅益大师示念佛法门说: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 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 “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功夫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略议:信不深,行不力故悠忽一生,遇宝山而空过,甚为可惜。贵在信的及,守的稳,何须谈玄说妙?佛法只有力行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账账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略议:要专,死尽偷心。)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 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略议:真念佛,即含摄六度妙行,关键是真念!)

试自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略议:但自检点自己身心,看得破放的下,遇到境界生病种种不如意事乃至顺意等事,正是考验心地功夫之时,考验信愿之时!)

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 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珍重!

(略议:空腹高心,说的好似高人一般,九霄云外,临终用不上,总是画饼。文章如东坡,尚着力不得。说得一长,不如行取一寸。《楞严经》中说:“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珍重!)

蕅益大师:观经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盖所持之名,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虎溪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尝有先后,一心圆绝了无踪!此之谓也。悟此理而持名,则一称一念,顿圆无上菩提。纵未悟而持名,矻矻穷年,未尝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观之中。久久熏习,性德渐显;「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莲宗诸祖,所以极力宏扬也。谁有智者,舍此别求歧径哉!

问曰:如何持名能断无明?

答曰: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着,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

(略议:天台妙观,微妙难思。而信愿持名,无论解否,即能暗合道妙)

莲池大师示阅藏要语: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然阅藏者二种过失:一者执文字而迷理致;二者识理致而不会心。徒废光阴,只成缘种耳。若能体达戒定慧熏修,则一大藏经教,所谓念念常住,即念百千万亿卷经者此也。亦复识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 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  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  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而为急务。

(略议:佛法的修学总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一心念佛即具足戒定慧)

警语:

我不要信愿,只要念到一心不乱,不是也可以往生吗?

印光大师回答: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 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 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

另:念佛的功德利益,此文不细说。连生死轮回,乃至断惑证真都可以解决,何况其他?略说一二

一:《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若有众生深信是经,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

二:《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议曰:生时,佛菩萨慈悲护念,临终之时,亲垂接引,慈悲护念,令心不乱!恩德难喻,纵粉身碎骨亦不能报其万一。此信愿持名之法,实第一安稳之法!微妙难思,愿深思之!

千言万语,其实就是为一句话:死尽偷心,老实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