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与逃避心
发布时间:2024-06-13 03:00:57作者:僧伽吒经全文
出离心与逃避心
逃避心是对尘世苦难的无奈,是消极的处世之心态,逃避的是自己本应该担负的责任、所应承受的压力,不敢正视问题,不愿面对问题。有的人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从中体味出世事虚幻、世事无常,这就是是出离心;有的人面对问题,不知所措,恨天怨地,茫然不知所踪,不去积极解决问题,任由问题发展,这便是逃避问题。逃避不会减轻烦恼,反而是增加烦恼。避苦是表面上解脱,脱苦才是根本的解脱。举个例子:古代的犯人要披枷带锁,为了减轻枷锁的负担,通过贿赂等手段,暂时去掉枷锁,表面看是轻松了,实质上心理的枷锁并没有除去。如果积极改造,重新做人,把身上的枷锁作为时常的鞭策,那么,等出狱之日,身心枷锁具已除尽,这才是根本解脱。
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一心向佛,也是逃避心的一种,修学佛法同样肩负着弘法利生的责任与使命,修行与弘法缺一不可,闭关是为了更好的出关,往生是为了乘愿再来。
我亦凡夫,初学佛时错把逃避当出离,总羡慕出家人的清修,希望找一块净土,与志同道合者谈经论道,悠然自得,无欲无求……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是与理想有很大距离的。心不净,何期人间有净土?心污染,怎期悠然自得?即便有那么一块净土终及所老,此一生又有何意义呢?如今知晓:心净则土净,处闹市如居山林
修学佛法当生起出离心,知娑婆之苦犹如火宅,有急于出离的愿望。有了出离心就可以减少对五欲红尘的贪恋、减少由生活工作带来的嗔恨、减少心灵常受浊世污染而产生的愚痴。逃避与出离有着本质的不同,逃避是推卸责任,不敢面对艰辛的生活,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决心,是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这与佛教意义的出离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出离心的生起是自觉抵制五欲红尘的侵袭,不去同流合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心生出离,身处红尘凄苦,是为了更好善于利用驾驭尘世烦恼痛苦,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娑婆世界的凄苦,才可以对这个世界有了出离心,进而寻求合理的方法,谋求改变这个世界,出离心是以出世之大愿,做入世的事业。圣严法师指出:“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可见出离心是认识论,不是遁世说,也就是知道世间苦而求离苦得乐的意思范畴。通过勤修佛法,贪嗔痴日渐消除,对于世间五欲红尘不再执着,那么,也就不必有厌离心了,因为心里已“无物可厌”了,烦恼痛苦转为菩提,尘世处处都为修学道场,青山黄花无不彰现般若,此时世间不一切现象都成为修行的助缘,出离心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出离心只是修学的一个阶段,并不是修学的目的,如《金刚经》所喻“如筏喻者”。出离心是为了更好解决世间的问题,人们对贪欲生起厌离心,就会清净自在,不会因贪欲而误入歧途,不会因贪得无厌而抱恨终生,这便是出离心的现实意义。
逃避心是对尘世苦难的无奈,是消极的处世之心态,逃避的是自己本应该担负的责任、所应承受的压力,不敢正视问题,不愿面对问题。有的人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从中体味出世事虚幻、世事无常,这就是是出离心;有的人面对问题,不知所措,恨天怨地,茫然不知所踪,不去积极解决问题,任由问题发展,这便是逃避问题。逃避不会减轻烦恼,反而是增加烦恼。避苦是表面上解脱,脱苦才是根本的解脱。举个例子:古代的犯人要披枷带锁,为了减轻枷锁的负担,通过贿赂等手段,暂时去掉枷锁,表面看是轻松了,实质上心理的枷锁并没有除去。如果积极改造,重新做人,把身上的枷锁作为时常的鞭策,那么,等出狱之日,身心枷锁具已除尽,这才是根本解脱。
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一心向佛,也是逃避心的一种,修学佛法同样肩负着弘法利生的责任与使命,修行与弘法缺一不可,闭关是为了更好的出关,往生是为了乘愿再来。
我亦凡夫,初学佛时错把逃避当出离,总羡慕出家人的清修,希望找一块净土,与志同道合者谈经论道,悠然自得,无欲无求……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是与理想有很大距离的。心不净,何期人间有净土?心污染,怎期悠然自得?即便有那么一块净土终及所老,此一生又有何意义呢?如今知晓:心净则土净,处闹市如居山林